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IDSC2021|徐英春:新冠疫情后,发现、认识病原体的能力走上快车道

2021-10-3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原创



2021年10月28-30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次大会以“学科联合,感抗”为主题,对当前感染病诊治及防控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交流。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10月29日的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以“新冠疫情后,发现、认识病原体的能力走上快车道”为题进行了精彩汇报!



对全球而言,新冠疫情暴发是一场灾难,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截至2021年10月26日,全球已确诊2.34亿人,死亡人数为494.8万人。在与此次疫情的抗击中,核酸检测技术功不可没。

 

>>>
发现病原体的能力


徐英春教授指出,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能够快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得益于新一代测序技术(NGS,也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是对传统测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出现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例mNGS技术成功用于脑膜炎感染病原学诊断的病例,这开启了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的新纪元。


NGS也有利于病原体的分型及溯源。病原体分型及溯源的意义主要有助于暴发的识别与调查;监控每种病原体的变化趋势(时间变化及特定人群);有助于有目的制定病原体控制政策及措施;能够提供病例信息以确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能力


通过这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到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梳理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在不明原因肺炎出现1个多月的时间内,国内研究团队就迅速锁定了致病原,完成了毒株分离、基因破译、试剂研发。


疫情暴发初期,没有合适的诊断试剂盒,协和医院首先进行了临床实验室自建方法(LDT),包括n基因+e基因和n基因+f基因两条路线,一份标本在检验科和感染科同时进行检测,看结果是否可靠,从而优化LDT,为进一步制作SARS-COV-2诊断试剂盒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
核酸检测病原体能力


核酸检测技术也在逐步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于病原体定性,检测下限为103;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检测下限为102;微滴式数字PCR为绝对定量检测,检测下限为101,能够实现病毒载量样本的精准检测。


多重实时荧光PCR快检设备操作简便,可进行多重检测;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AMP)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表1),临床使用不需要特殊的仪器且结果判断形式多样化(肉眼检测和荧光检测),更容易被基层医院接受;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扩增效率高、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简单及操作简便的优点,灵敏度不低,可应用的场景较多(例如疑似新冠患者或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多重巢式PCR可集样品制备、扩张、检测和分析功能于一体,特别适合症候群病原体检测(例如新冠患者同时感染其他呼吸道道病原体的情况);式芯片是集核酸提取技术+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共焦荧光实时检测技术,可一次性检测19种呼吸道常见病原体。这些技术的提升都在提高我们对病原体的诊断能力。

 

表1 多种核酸检测技术

2.png

 

>>>
认识病原体的能力提升


北京协和医院在武汉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现约70%患者出现肢端缺血,脑梗死发生率为10.1%,终末期患者亦少见失代偿DIC相关出血,同时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那么重症COVID-19患者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


表2 重症COVID-19患者具有多种类高滴度抗磷脂抗体

3.png

 

重症COVID-19患者具有多种类、高滴度抗磷脂抗体(表2),同时临床发生了血栓事件,尸检(图1)可见肾小球、肝血窦及肺血管微血栓。因此,重症COVID-19患者是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4.png

图1患者尸检结果

 

通过实验室结果和病理结果的证实,我们认识了重症COVID-19的临床表现。


1. 重症COVID-19患者在疾病后期易产生抗磷脂抗体,这与广泛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相关。

2. 抗磷脂抗体谱抗体阳性率47%,多个亚型的抗磷脂抗体呈现动态变化:IgA型抗磷脂抗体为主通常为广泛呼吸道、胃肠道黏膜细胞损伤;一过性、单项、低滴度抗磷脂抗体为自身免疫应答/紊乱现象;持续性、多项、高滴度抗磷脂抗体与血栓事件密切相关。

3. 临床应重视COVID-19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风险。


>>>
预警预防能力



我国的预警、预防能力也在提升。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建立全球首个SARS-COV-2基因组已知变异及虚拟变异进行多维度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这对我们今后控制常态化防控新冠疫情提供了便利。


同时,我国的疫苗研发速度也大大提升。目前覆盖了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两种灭活疫苗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
传统微生物实验室的新革命


01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2002年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该技术突破了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难题,在临床诊断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013年美国FDA批准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仪器用于临床微生物检测。MALDI-TOF MS  质谱技术被誉为“微生物检验的革命”。截至2021年9月,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证的MALDI-TOF MS 产品共有14家,其中国产12家,我国的相关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2014年的一例病例在培养基中培养出了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利用MALDI-TOF MS 质谱鉴定该病原体为橡树念珠菌,这是首次发现该病原体能引起人类菌血症。这表明新老技术的结合可提高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


02
真菌快速智能综合识别技术


真菌快速智能综合识别技术对关键真菌特征标注(孢子大小、形状、均是分个、颜色等),通过计算机批量训练、学习、识别,实现“以图搜图”,进行现场真菌图片的快速检索识别。提高我们对真菌的诊断能力。


>>>
总结


徐英春教授表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们认识病原体、诊断病原体的能力,也让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迈向了新台阶。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发布,转载须申请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