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获取感染年度学习清单↓↓↓
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
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
1. 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伤口;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2. 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的伤口;超过6小时未处理的简单伤口。
3. 污染伤口:被污物、有机泥土(如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如动物或人咬伤)污染的伤口;已经感染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发生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仔细询问影响患者免疫功能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患者适宜的预防方法,后文详述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推荐。
破伤风的被动免疫主要指将外源性抗体如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注入体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用于破伤风的短期应急预防。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但有效保护时间较短: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保护时间一般只有10天,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也只有28天。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与破伤风抗毒素相比,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低、安全性高。
既往未全程接种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为至少注射过3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患者和接种史不明确的患者,如果出现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应肌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先选择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其次选择破伤风抗毒素。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用量为250~500 IU/次,单次注射,接种部位为大肌肉处(如臀部),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用量为1500~3000 IU/次,接种部位为大肌肉(如臀部),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因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作用维持时间仅有10天,对伤口污染严重的患者,应当考虑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1周再次注射。注射前应当将1500 IU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用10 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后进行皮内试验,皮内试验阴性方可肌内注射。注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后,应当观察至少30 min。如果皮内试验阳性,应当改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如果患者应当进行破伤风被动免疫,但无接种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条件且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阳性时,可采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将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 min。第1次注射10倍稀释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0.2 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30 min后即注射第2次0.4 ml,如仍无反应则30 min后注射第3次0.8 ml,如仍无反应即将安瓿中未稀释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全量作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病人最后一次注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后,应观察至少30min。
破伤风的主动免疫,指将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于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措施。其特点是起效慢,一般注射约2周后抗体才达到保护性水平。从未接受过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免疫的患者应连续接种3剂才能获得足够高且持久的抗体水平,全程免疫后的保护作用可达5~10年。对于未全程接种疫苗或接种史不明确的外伤患者,应尽快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以便获得长期保护。≥6岁儿童及成人的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接种程序见表1。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或按照说明书接种。
<6岁的婴幼儿及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进行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接种,见表2。在使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当日或28天后可进行主动免疫。
摘自《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