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层的束状带分泌的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临床常见的GC类药物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丙酸倍氯米松等。目前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经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天然和合成的糖皮质激素也统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corticosteroids)或者类固醇激素(steroids)。
体内GC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调节。由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进入垂体前叶,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分泌,ACTH则可以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反过来糖皮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的增加又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对CRH和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ACTH含量的增加也会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保证了体内糖皮质激素含量的平衡。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早晨最高,午夜时含量最低。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介导的,GR是一种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蛋白质。这些核激素受体的主要特点是它们是转录因子:在与配体结合后,迁移到细胞核,并与特定的DNA基序相互作用,以调节基因的转录。这种基因转录调控涉及数千个基因,从而使GC发挥其抗炎和免疫抑制、调节代谢的作用。皮质类固醇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免疫细胞中表达基因的转录或抑制而产生的。GC可促进白细胞在骨髓、胸腺及外周组织的运送,免疫细胞激活、增殖和凋亡,以及炎症介质的合成/抑制。另一方面,GC对于代谢的不良影响则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用于治疗慢性病的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并无显著的盐皮质激素、雄激素或雌激素活性,因此其主要不良反应是由于HPA轴功能受到抑制和出现医源性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虽然糖皮质激素和(或)个体间的差异可以造成其疗效和毒性的不同,但是长期应用GC(即便是小剂量)是多种不良反应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并且该风险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
GC已经广泛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有指南或共识明确了GC应用的适应证、用法及疗程,但是,也有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不推荐使用或对于其疗效尚有争议。不恰当的GC治疗还会带来多种不良反应。同时影响GC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GC的生物效价、药动学性质、日剂量、一日当中的给药时机、代谢的个体差异和治疗持续时间。儿童应用GC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尤其是长期使用时。在开始使用时及使用过程中都要全面评估其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仔细权衡获益及风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观察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骨密度监测等),尽可能使用达到治疗目标所需的最小剂量且最短持续时间,目标是在取得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不良影响。
本文拟对GC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实操性问题,尤其是不良反应管理方面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 使用前准备
1.1 疫苗接种 应尽量在GC治疗开始前至少1月前完成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疫苗的接种,特别是水痘疫苗、麻疹疫苗等减毒活疫苗。但是,已经在使用大剂量GC (泼尼松20mg/d或等效激素)时,应避免接种活病毒疫苗及减毒活疫苗。如患儿暂时不适合或者不能进行免疫接种,建议对此类患儿能接触到的家庭成员及照护人员,如果没有这些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有效免疫接种,应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的减毒活疫苗接种。
1.2 排除潜在结核感染 明确是否存在结核感染、结核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接种记录、查体可见卡疤)等;常规做X线胸片、PPT试验和(或)结核抗体检测。
1.3 详细评估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风险 做好风险防控及处理预案,并详细告知患儿和(或)其监护人。
2 使用中注意事项
2.1 短期大剂量使用 主要是甲泼尼松龙冲击、口服大剂量泼尼松/泼尼松龙治疗等。GC大剂量冲击治疗易发生感染或者加重感染,冲击过程中可能出现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心律失常、消化道溃疡等。冲击过程中需使用心电监护,测血压,必要时口服或静点质子泵抑制剂,建议每天测血糖,每周监测血钾。对于存在严重感染、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发热性疾病,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积极予抗感染治疗。
2.2 长期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口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监测GC的副反应,特别关注骨质疏松、感染、糖尿病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及白内障或青光眼。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向心性肥胖、多毛及库欣面容,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矮小、白内障、青光眼、感染增多、电解质紊乱、青春期延迟、精神异常以及肌红蛋白尿等。
建议患者每周监测血压,每月查血糖、血脂、血钾,每3个月监测眼压、身高体重,定期评估监测患儿行为情绪。每3~6个月行骨密度及血25(OH)-VitD检测,如25(OH)-VitD水平为20~31nmol/L时,应口服补充25(OH)-VitD 1000 IU 2次每d,如低于20nmol/L时,剂量应增加至2000 IU 2次每d,3个月后复查血25(OH)-VitD水平,同时建议补充膳食钙、钾及鼓励负重运动。
指导家长参与管理,控制饮食,以优质蛋白为主;避免高碳水高脂肪饮食,积极控制体重。如患儿体重难以控制,可以考虑改用地夫可特以降低GC带来体重增加风险;合理适量运动,避免高强度运动;减少每日盐摄入量,预防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发热性疾病,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积极予抗感染治疗。
2.3 合适的给药时间点 由于内源性GC分泌的昼夜节律性,晨高晚低,而且GC药物的清除率也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而异,例如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的晨间清除率均低于晚间(低18%~28%),因此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是有差异的。例如,一项研究评估了7例哮喘患者分别在8∶00与15∶00和15∶00与20∶00使用泼尼松龙的疗效,前一种给药方案更能改善夜间肺功能和症状。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时也应更加注意合理利用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以及GC药物消除率的昼夜差别,在清晨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使外源性和内源性皮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变化同步,减少对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的冲击,减少对下丘脑-垂体前叶的反馈性抑制。
通讯作者:姜玉武
参考文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2 Vol.37(5):328-330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