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 ASCO速递:BI 764532为DLL3阳性神经内分泌癌带来治疗新曙光

2024-06-01作者:liuy资讯

当前,以小细胞肺癌(SCLC)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癌(NEC)生存率低、复发率高,同时治疗手段有限,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不足,其治疗面临巨大未满足需求,亟需更为有效的新的治疗策略。DLL3作为NEC治疗中的潜力靶点,多项临床研究正在高速进行中,其中,以BI 764532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已在DLL3阳性SCLC及其他类型NEC中展现出极有前景的治疗潜能[1]

2024年5月31日至6月4日,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期间,BI 764532联合标准治疗(SOC)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I期研究亮相公众视野[2]。本文将深剖NEC治疗现状,解读BI 764532关键研究,以飨读者。

大有可为:DLL3是NEC治疗中的潜力靶点

NEC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肿瘤,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家族。肺是NEC最为常见的原发部位,肺NEC包括SCLC及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L);肺外发生的NEC被统称为肺外NEC(epNEC)[3]。其中,SCLC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之一,约60-70%的患者初次诊断时已进展为ES-SCLC[4-5]。作为较为难治的肺癌亚型,ES-SCLC患者的预后欠佳,有效治疗手段也相对欠缺。一线标准治疗以含铂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为主,一线治疗进展后的二线及以后治疗选择十分有限(以化疗为主)。据数据统计,ES-SCLC一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60%-75%,而二线治疗中,对于铂类敏感患者的ORR在30%-40%,铂类耐药患者的ORR仅在15%左右[6,7]。LCNEC-L的预后同样较差,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8-12个月,由于LCNEC相对罕见,大多数证据来自小型回顾性研究,其一线治疗策略通常参考SCLC和NSCLC,二线尚缺乏规范化治疗方案[8]。而晚期/转移性epNEC的治疗推荐通常基于SCLC,含铂化疗是任何部位epNE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临床证据较少且主要为回顾性及小样本量研究;二线标准治疗尚未确立;同时由于epNEC相对罕见,因此较少被纳入临床试验,其治疗同样缺乏前瞻性临床证据,亟需有效药物[3]


综上所述,NEC亟需更为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些年来医学对分子学的探索,一些具有治疗潜力的靶点逐渐被发现。


DLL3是一种Notch受体配体,在肿瘤细胞上表达但在正常细胞上不表达[2]。DLL3靶点作为当前实体瘤治疗中有前景的靶点,其在NEC中高度表达[9-13]:一项纳入1073例SCLC患者的回顾性全球非介入研究显示,85%患者表达DLL3(≥25%肿瘤细胞);68%患者高表达DLL3(≥75%肿瘤细胞)[9]。另一项纳入47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76.9%的NEC患者表达DLL3[10]。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数据,LCNEC中DLL3阳性率介于37%~74%之间[11-13]


目前临床上正在开发多种不同的DLL3靶向疗法,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T细胞衔接器(TcE)和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14]。其中,BI 764532是一种IGg样T细胞衔接性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肿瘤细胞上的DLL3,诱导形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不依赖的细胞溶解突触,进而导致T细胞介导的选择性肿瘤细胞裂解[1,2];且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对于DLL3阳性细胞和异种移植物模型的抗肿瘤活性[15]。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目前BI 764532已在DLL3表达阳性实体瘤中开展了相关探索研究。


图片1.png

1. BI 764532作用机制


全面获益:BI 764532治疗DLL3表达阳性肿瘤的首项人体试验数据亮眼

NCT04429087研究是BI 764532开展的一项正在进行的I期首次人体、开放标签、剂量递增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DLL3表达阳性的SCLC、肺LCNEC或epNEC。BI 764532采用三种不同的静脉给药方案:方案A组(Q3W);B1组(固定剂量组,QW);B2组(阶梯给药,QW)。治疗持续到疾病进展(PD)、不可接受的毒性、其他停药标准或最大持续时间(36个月)。主要研究终点是最大耐受剂量(MTD)及MTD评估期间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次要研究终点是PK数据以及基于研究者评估的初步疗效(RECIST v1.1)[16,17]


图2.研究设计


2023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世界肺癌大会(WCLC)、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2024年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年会均公布了BI 764532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DLL3表达阳性SCLC、LCNEC及epNEC的数据更新。


其中,2023年WCLC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26日,共107例患者接受了至少1次剂量BI 764532,其中99例患者疗效可评估(54例为SCLC,8例为LCNEC)。全部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8%,疾病控制率(DCR)为41%;SCLC和LCNEC患者的ORR分别为19%和38%,DCR分别为39%和75%。肿瘤缓解发生在剂量水平≥90 μg/kg时,≥90 μg/kg剂量下,SCLC患者ORR为26%,DCR为51%;LCNEC患者ORR为60%,DCR为100%。同时安全性可管可控[16]


1111.png

图3.2023年WCLC大会数据更新结果


而不久前结束的2024年ENETS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7日,共150例患者接受了至少1次剂量BI 764532,其中143例患者疗效可评估(66例为epNEC)。全部患者的ORR为22%,DCR为44%;epNEC患者ORR为22%,DCR为41%;肿瘤缓解发生在剂量水平≥90 μg/kg时,≥90 μg/kg剂量下,epNEC患者的ORR为26%,DCR为45%;同时安全性可管可控[17]



图4. 2024年ENETS大会数据更新结果


同时,一项在复发性/难治性ES-SCLC和其他复发性/难治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中评价BI 764532的开放性、全球多中心、II期剂量选择试验(DAREON™-5)也正在积极进行,目前中国已经启动该临床试验入组(CTR20232621)。


备受瞩目:BI 764532联合化疗一线治疗SCLC亮相2024 ASCO大会

DAREONTM-8(NCT06077500)研究是BI 764532联合SOC一线治疗ES-SCLC的Ⅰ期、开放标签、剂量递增/扩展研究,计划从20家中心招募患者[2]


在剂量递增阶段,~30例患者将接受递增剂量的静脉注射BI 764532(逐步给药至目标剂量)+卡铂/依托泊苷+阿替利珠单抗。BI 764532治疗将持续36个月,直至患者退出或PD。主要目的是确定BI 764532+SOC的MTD和/或扩展期推荐剂量(RDE)/II期推荐剂量(RP2D)、安全性、疗效和/或PK评估将指导RDE/RP2D。主要终点为MTD评估期间DLT的发生[2]


在剂量扩展阶段,~30例患者将按照剂量递增阶段确定的RDE/RP2D接受BI 764532+卡铂/依托泊苷+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治疗36个月,直至患者退出或PD。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认BI 764532在RDE/RP2D剂量下联合SOC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通过治疗期间发生DLT来评估)。


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未来将进一步披露相关数据[2]

总结

作为NEC的明星靶点,DLL3备受关注,临床上陆续开展了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逐步验证了靶向DLL3以治疗DLL3阳性神经内分泌癌的潜力。其中,BI 764532 T细胞衔接性双特异性抗体,已在包含SCLC及其他NEC在内的DLL3阳性实体瘤中开展了首项人体试验——NCT04429087,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疗效结果。本次2024年ASCO大会公布了DAREONTM-8研究具体信息,期待进一步数据的披露。未来希望BI 764532能够在中国进一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不断积累循证证据,进而造福于我国众多DLL3阳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


参考文献

1. Martin Wermke,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Aug;18(24):2639-2649

2. Solange Peters,et al. 2024 ASCO.

3. Sara Stumpo, et al. J Clin Med. 2023 Dec 15;12(24):7715

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Data from: SEER Explorer: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 and bronchus - People alive with cancer (U.S. prevalence) on January 1 2019. 2019.

5. Franco F, et al. PLoS One. 2021;16(6):e0251761.

6. Owonikoko,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2  

7. Alvarado-Luna and Morales-Espinosa.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16

8. Elisa Andrini , et al. J Clin Med. 2022 Mar 7;11(5):1461

9. Federico Rojo,et al.Lung Cancer. 2020 Sep:147:237-243.

10. Chiara Liverani,et al.Endocr Pathol. 2021 Jun;32(2):309-317.

11. Aya Miyagawa-Hayashino, et al.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21 Apr 1;29(4):313-320

12. Ogawa H, et al. Thorac Cancer. 2020 Sep;11(9):2561-2569.

13. B C M Hermans, et al. Lung Cancer. 2019 Dec:138:102-108

14. James Yao, et al. Oncologist. 2022 Nov 3;27(11):940-951

15. Hipp S,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0;26(19):5258–68

16. Martin Wermke, et al. 2023 WCLC

17. Jaume Capdevila,et al. 2024 ENETS.

审批编号:SC-CN-15443

有效期至:2025年5月21日

仅供医学人士阅读参考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