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我国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生存期逐步延长,越来越多患者需要接受三线及三线以后的治疗。瑞戈非尼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mCRC三线治疗标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探寻瑞戈非尼适合中国人群的优化剂量、不良反应全程管理策略及与免疫联合治疗的疗效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5月8日,“非比寻肠”2021真实世界诊疗大赛南区分享会广州站采用现场会议与远程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分别发表致辞。
邓艳红教授指出真实世界研究越来越重要,未来的临床诊疗模式可能被真实世界研究所改变。今天的会议将从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管理、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以及临床真实应用案例,给大家带来思维上的碰撞。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药物对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关注,靶向与免疫联合治疗还需开展更深入的探索,为肠癌治疗领域寻求更多突破。
王风华教授表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是疾病诊疗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抗肿瘤新药的推出和精准治疗的实施,肠癌治疗领域已取得了很多进展。抗血管生成治疗是mCRC非常重要的治疗策略。以瑞戈非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有效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引领着肠癌的三线治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到来,瑞戈非尼与免疫治疗联合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本次真实世界诊疗大赛,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将临床病例分享和分析,让所有关注肠癌诊疗的同道们能更加全面了解患者的诊疗过程和预后,在获得临床实践经验的同时,启示未来研究探索的方向。
朱耀东教授通过临床真实案例介绍了瑞戈非尼常见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高血压、腹泻、肝功能异常的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和措施,并强调瑞戈非尼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随着疗程继续和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降低趋势,患者耐受性增加。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与更好的总生存期(OS)相关,切记不能因为不良反应轻易减量或停药,将影响疗效。瑞戈非尼目前在临床中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在处理不良反应时需鉴别其他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本环节主持人许瑞莲教授在点评时指出,中西医结合处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效果显著。朱教授对于手足皮肤反应、高血压、腹泻、肝功能损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谢德荣教授强调,瑞戈非尼在mCRC三线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疾病的控制效果明显。在不良反应管理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管理以及中西医结合非常重要。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用药的第一个周期,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且早期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手足皮肤反应,与疗效具有相关性,是疗效预测因子,不应因不良反应的发生而轻易减量或停药。在未来应进一步对不良反应发生人群的特点及药物初始剂量进行深入探索,指导临床实践。
邱妙珍教授、陈镜塘教授、陈泽勉教授、薛莹教授、王鸿彪教授和严俊教授就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管理进行了讨论,认为中西医结合对管理不良反应很有帮助,合理的剂量选择可减少瑞戈非尼不良反应发生,120mg是适合中国人群的剂量选择。
刘宁教授分享了一项瑞戈非尼治疗mCRC的剂量特点、疗效、安全性及联合免疫治疗对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影响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研究共入组87例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mCRC患者。瑞戈非尼治疗中位总生存期(mOS)为 9.6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2.3%,疾病控制率(DCR)为48.3%。亚组分析发现,54%的患者最终日剂量为120mg,且该组患者mOS最长,达到12.1个月。
MSS型CRC为“免疫冷肿瘤”。体外试验证实瑞戈非尼可通过抑制CSF-1R耗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在本研究中9例患者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其中8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瑞戈非尼单药治疗后再联合PD-1抑制剂的mPFS达到12.2个月,mOS未达到。这8例患者原发灶均在左半结直肠,为pMMR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考虑为瑞戈非尼改善免疫微环境后联合免疫治疗有效。
本环节主持人林小燕教授进行点评,在刘宁教授分享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对部分患者进行了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期待未来多中心联合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对靶向联合免疫、靶向联合化疗、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探索,指导临床实践。
杜志强教授、胡家柱教授、黄志良教授、王湛教授、钟东塔教授和张红雨教授在本环节进行了讨论。瑞戈非尼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循证证据充分,且医保可以报销,是临床很好的选择。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良反应的控制情况调整剂量。瑞戈非尼与PD-1抑制剂联合治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是未来结直肠癌药物治疗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
李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瑞戈非尼是一种强效口服TKI,能够针对多个肠癌的关键靶点和肿瘤信号通路,强效抑制多个蛋白激酶。M5是瑞戈非尼的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肿瘤作用。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与M5水平有关。1期临床试验发现,口服瑞戈非尼120mg,其活性代谢产物M5才能达到有效浓度。与此同时,在剂量>120mg时,才能观察到肝脏血流的抑制作用。因此推荐临床起始剂量为120mg。瑞戈非尼在机制上具有改善肿瘤微环境以及抗肿瘤免疫抑制的优势,与免疫治疗联合在多个研究中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在REGONIVO 1b期研究中,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MSS型CRC,mPFS为7.9个月,mOS未达到。建议至少持续用药2周期(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且需要关注病灶密度,而非只关注病灶体积。
本环节主持人王琳教授点评表示,李苏教授分享了瑞戈非尼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讲解了瑞戈非尼药效、毒性与剂量的关系,推荐120mg作为瑞戈非尼的起始剂量,可较好的兼顾疗效和安全性,并对瑞戈非尼的疗效评价方法和疗效评价时机进行了讲解。瑞戈非尼的疗效评价时间为持续用药2周期后,且疗效评价时不应只关注病灶体积,还应关注病灶密度。此外,李苏教授还介绍了瑞戈非尼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联合免疫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使大家关心的临床问题获得了答案,对指导临床实践非常有帮助。
陈声池教授、陈展洪教授、潘嘉问教授和童刚领教授进行了本环节的讨论,认为李苏教授的报告从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角度对临床应用瑞戈非尼给出了指导,为120mg为起始剂量提供了依据,是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选择。在120mg起始的基础上,应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剂量调节。
陈冬良教授汇报了一项瑞戈非尼治疗mCRC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研究入组72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mCRC患者。经瑞戈非尼治疗,mOS达到13个月。在进行疗效评价的29例患者中,DCR为44.8%,13例患者达到疾病稳定(SD),16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PD)。肝脏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无肝转移患者瑞戈非尼治疗mOS为43个月,而有肝转移患者的mOS仅11个月。瑞戈非尼单药与联合PD-1抑制剂治疗组的mPFS 分别为3.0和7.0个月(P= 0.086),在联合免疫治疗过程中,倾向于采用低剂量。瑞戈非尼单药组中位日剂量为120mg,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中位日剂量80mg。
本环节主持人张海波教授进行点评指出,陈教授的报告从瑞戈非尼对不同转移部位、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剂量选择进行了探讨,对临床实践很有启发。
随后,何牧群教授、梁耀君教授及孟娟教授进行了讨论。瑞戈非尼是mCRC三线治疗很好的选择,在后线治疗中与免疫联合是未来的研究探索和临床应用的方向。对于如何选择可从联合治疗中获益的优势人群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真实世界研究不仅可以减少传统研究的限制,还可以反映真实世界中药物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客观的对比数据。瑞戈非尼是2017年在我国上市的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经过4年的临床应用,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临床数据。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管理策略是一线临床医生迫切的需求,也是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突飞猛进。在本次会议上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得到了多位专家的期待,并启发了后续开展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思路。相信结直肠癌治疗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
本文审校:王风华教授、谢德荣教授、王琳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