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文总结 |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2024-01-10作者:阳平资讯

慢性肾脏病危害大、病程长,甚至可能伴随患者终生。日常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忽视的几个饮食注意事项,与大家进行分享。





1.优质低蛋白饮食



优质蛋白是指与人体蛋白质构成相似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它在体内代谢后能更好地被人体利用,产生的含氮废物少,对肾脏负担小,因此推荐慢性肾脏病患者,每天摄入的优质蛋白应占总蛋白的50%~70%。


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主要包括瘦肉、鱼奶蛋和大豆(黄豆、黑豆和青豆)。相对而言其他食物所含的蛋白营养价值略低,在体内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较多,称为非优质蛋白,主要包括米、面、水果蔬菜杂豆等中的植物蛋白,是需要限制摄入的。


适用人群

肾功能正常患者:每天蛋白摄入的总量不需要严格限制,只需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


肾功能下降患者:需要在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的前提下控制总蛋白摄入量。用来减少含氮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和尿毒症的症状。但由于限制蛋白摄入后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建议低蛋白饮食时联合使用复方α酮酸制剂。


透析阶段患者:不再限制蛋白摄入,并且由于透析的额外丢失,甚至需要加强蛋白摄入。





2.低钠饮食



许多肾脏病患者都存在水钠潴留,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因此,存在高血压、水肿、少尿等症状的慢性肾炎、肾衰竭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钠甚至限制水的摄入,以免造成过多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对于这部分人群,一般建议采取低盐饮食,要求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2~3克(或酱油10~15毫升),且禁食各种盐腌、腊、熏等加工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低钠饮食,但不建议肾病患者食用低钠盐!

低钠盐是在普通盐(氯化钠碘盐)为原料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而混合后的盐。也就是将原本100%氯化钠(普通盐)变成了70%氯化钠+30%氯化钾和硫酸镁制成的混合盐。与普通钠盐相比,其氯化钠含量下降30%左右,但额外增加了30%的氯化钾含量。钾离子通常贮存在人体细胞内,血液中含量很低,每天摄入的钾离子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时,体内钾排泄受阻容易发生高钾血症。




3.低嘌呤饮食



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功能下降,慢性肾脏病患者可能出现血尿酸升高,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控制嘌呤的摄入。


含嘌呤较高的食物包括动物内脏海鲜、肉汤鲜豆坚果、香菇、紫菜红肉(猪牛羊肉)等,同时还有一些食物虽然嘌呤含量不高,但是会影响尿酸代谢,也会导致血尿酸升高,比如啤酒、蜂蜜、甜食等,也需要加以限制。此外在做肉之前先焯水、不喝肉汤也有助于减少嘌呤摄入。




4.低磷饮食



慢性肾脏病3-5期,以及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饮食磷摄入应限制在(800~1000mg/d),或联合其他降磷措施。


磷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有机磷主要存在于天然高蛋白食物中,如动物蛋白(肉、蛋、奶等),植物蛋白(豆类、谷类、坚果类等),人体对于食物中的有机磷吸收率在40%~60%。无机磷主要来源于含磷添加剂,存在于加工食品中,吸收率大约在90%以上。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或减少无机磷食品的摄入。


饮食“控磷”的核心是针对加工食品和饮料,而不是肉、蛋、豆制品等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品。不要为了“控磷”而盲目禁食,从而引起营养不良。


那么哪些食物适合控磷的选择呢?


审批号:MAT-CN-2333380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