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张怡然
现有大量流行病学证据提示环境空气污染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暴露于空气污染可能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然而,既往研究受限于不准确的诊断以及不明确的起病时间,尚不能获得关于两者关系的普遍性结论。本研究将结合5年内上海市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以及同期卒中专业数据库的疾病资料,选取常见的空气污染物,针对空气污染是如何在小时尺度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产生短期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为该交叉领域带来全新而有意义的见解。硕士研究生张怡然代表华山团队在此次ESOC上汇报了研究的初步结果。
本研究采取根据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共纳入在2017-2021年期间来自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Shanghai Stroke Service System, 4S)的106,62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收集了国控监测点的包括PM2.5、PM10、O3、NO2、SO2、CO和亚硝酸(HONO)在内的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其他气象要素信息,对每位患者发病前的环境要素暴露水平进行估计。通过构建条件逻辑回归模型,研究将对选定的空气污染物和卒中发病率之间进行暴露-反应关系和滞后-反应关系的分析。
PM2.5、PM10、O3、NO2和HONO的短期暴露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分别具有良好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暴露当时最为明显,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其中NO2滞后效应最长,可达13个小时。在累积效应方面,PM2.5、PM10、O3、NO2和HONO的浓度每增加1个四分位间距,对应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0.8%, 1%, 2.4%, 2.1%和1.8%。在双污染物模型中,SO2和NO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之间仍然保持着稳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短时间暴露于颗粒物、SO2和活性氮(包括NO2和HONO),可能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且该暴露可存在长达13小时的滞后效应。
原创文章,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