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两篇JVI:武汉病毒所胡志红、王曼丽团队在杆状病毒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0-06-0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感染
2020年5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王曼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 (PIF5) identified as a substrate of P33 in the baculoviral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pathway”
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一些大DNA病毒可利用自身编码的巯基氧化酶来形成蛋白质的二硫键,从而保证病毒蛋白更好的折叠及装配。之前的研究发现,杆状病毒的核心蛋白P33具有巯基氧化酶的功能,P33缺失或突变会影响子代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的产生、病毒包涵体的正常装配以及口服感染的建立。由此推测P33可能通过影响不同底物蛋白的二硫键形成,在杆状病毒生活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P33的底物蛋白一直没有得到鉴定。
该研究利用烷基化试剂AMS分析发现,当P33缺失时,口服感染因子5(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PIF5)的二硫键不能形成。利用体外氧化实验,科研人员进一步证明了PIF5可以被P33催化氧化,说明PIF5是P33的底物。

随后他们构建了一系列PIF5半胱氨酸位点突变的重组病毒,发现这些突变体对感染性BV的产生和病毒包涵体的装配均无明显影响,但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受到了影响,而且这些突变体均丧失了口服感染能力。以上研究揭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首个底物蛋白,发现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是病毒口服感染所必需的,并提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模式图

微信图片_20200604100859.png

图示. 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模式图 


早前,在2020年2月,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王华林、胡志红、王曼丽团队的成果,论文题为“Host AAA+ ATPase TER94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building the baculovirus viral replication factory and virion morphogenesis”(宿主AAA+ ATP酶在杆状病毒复制工厂形成和病毒粒子形态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TER94(transiti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 94)是AAA+(ATPases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cellular activities)ATP酶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蛋白的质量控制、核膜重建以及DNA复制等。本研究团队前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TER94是杆状病毒的结构组分之一(Hou et al., 2013, J Virol),推测TER94可能参与了杆状病毒感染和包装。通过特异性抑制剂和RNAi敲低TER94的表达量发现,感染细胞中病毒基因组拷贝数明显降低,提示TER94参与杆状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TER94通过与病毒复制相关的LEF3和helicase相互作用,被转运到病毒发生基质(virogenic stroma)中参与病毒复制工厂的形成和病毒基因组复制。此外,利用TER94的酶活抑制剂及电镜观察发现,TER94参与了出芽型病毒粒子BV的出核运输以及包埋型病毒粒子ODV的囊膜化过程。因此,TER94在杆状病毒的复制工厂形成和基因组复制、BV和ODV形态发生等多个步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示)。该研究为深入解析杆状病毒感染机理及与昆虫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武汉病毒所李忆梦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曼丽研究员和王华林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1621061)和面上项目(31572334)的资助。

微信图片_20200604101231.png

图示:TER94在杆状病毒感染周期的功能(A)及其在病毒基因组复制中的作用机制(B)


文章链接: 

文章链接:


作者简介
胡志红,女,1966年出生,博士,研究员,1986年获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子病毒学及生物工程技术学科组组长,国际无脊椎病理学会理事。兼《中国病毒学》、《科学通报》、《病毒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新疆出血热病毒,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在研课题。
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武汉地区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王曼丽,女,博士,研究员。2002年于武汉工业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2007.3-2007.10)于荷兰Wageningen大学从事国际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病毒膜融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病毒的感染机理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启动经费、973子课题等,作为研究骨干参与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曾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湖北省青年博士晨光计划(2008)等。在病毒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发表第一作者或者通讯文章9篇。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