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胸部放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项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的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发表形式:2023 ASTRO年会口头报告
主要研究者:孟祥姣、于金明
主要研究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本研究基于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胸部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表明在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TRT显著改善了ES-SCLC的生存期,虽然治疗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但多数为1~2级,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
以IMpower133和CASPIAN为代表的两项Ⅲ期临床研究在ES-SCLC一线免疫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率先证实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最早获批成了治疗新选择。免疫治疗前时代,临床指南推荐对于ES-SCLC一线治疗后疗效评估为CR/PR且一般状态良好的患者可加用TRT。然而涉及既往ES-SCLC免疫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中的入组患者均不允许接受TRT,尚缺乏数据评估在ES-SCLC中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入TRT的一线治疗模式。
基于此背景,山东省肿瘤医院团队回顾性收集了在中国12个中心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的初治ES-SCLC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临床诊疗数据。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巩固性TRT以1:1的比例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为TRT组和非TRT组。
共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211例,其中141例患者接受PD-L1抑制剂联合铂类化疗(非TRT组),70例患者全身治疗基础上额外接受TRT(TRT组),两组分别有65例患者完成了PSM并进行分析。
截止随访结束,根据RECIST第1.1版的定义,TRT组60例(92.3%)患者以及TRT和non-TRT组58例(89.2%)患者分别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P=0.508)。接受TRT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显著长于未接受TRT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9.5个月和7.2个月,HR=0.60,P=0.007;中位OS期分别为24.1个月和18.5个月,HR=0.53,P=0.009。多变量Cox模型分析显示基线肝转移(HR=2.58)和转移器官数量≥3(HR=1.86)是OS期不良的风险因素。安全性分析重点关注了治疗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显示,TRT组和非TRT组分别有22例(33.8%)和7例(10.8%)患者发生治疗相关性肺炎(P=0.002),包括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导致的死亡。TRT组17例(26.2%)发生放射性肺炎(RP),其中3例患者发生3~4级RP,没有患者表现出5级RP。
综上所述,这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在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TRT显著改善了ES-SCLC的生存期,虽然治疗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但多数为1~2级,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
免疫治疗之前,TRT在ES-SCLC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REST研究显示,对于化疗有反应(CR/PR)的ES-SCLC患者,原发性胸部肿瘤放疗(30 Gy/10次)联合预防性颅脑照射可将胸部复发风险降低50%,并提高2年总生存率(13%对3%,P=0.004)。因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建议一线治疗后达到CR/PR且身体状况良好的ES-SCLC患者接受TRT治疗,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临床实践指南也强烈建议化疗后ES-SCLC患者接受TRT。
然而在免疫治疗时代,ES-SCLC是否接受TRT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免疫疗法与化疗结合激活了免疫系统,TRT的加入可能会杀死激活的免疫细胞。此外,免疫治疗联合TRT可能会增加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延迟免疫治疗,影响全身治疗效果。相反的观点认为,免疫治疗时代ES-SCLC的PFS并不理想,胸腔病灶仍是主要进展部位。约75%的ES-SCLC患者在一线化疗后出现持续性胸内病变,控制胸内病变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实现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基础上,TRT能否进一步提高ES-SCLC患者的疗效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证据。
在这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我们评估了在免疫治疗时代ES-SCLC联合应用TRT的效果,结果显示,在一线标准全身治疗(PD-L1抑制剂加化疗)的基础上,TRT的加入显著延长了ES-SCLC的生存期,且大部分亚组中均显示出了生存获益。治疗相关性肺炎是常见的高级别不良事件,在ICIs和TRT联合治疗中最为突出,其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存、相互作用、综合调控的复杂过程,主要归因于过度的免疫应答和细胞因子分泌。在我们团队的既往研究中,观察到在ICIs后接受TRT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治疗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增加(≥2级,48.96%;≥3级,19.79%),6.25%的患者发生致死性肺炎。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我们观察到TRT组中所有级别、3级及以上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8%和7.7%,均高于非TRT组,但大多数患者的肺炎均已痊愈或保持稳定,提示这种新治疗模式在ES-SCLC患者中耐受性可控。该研究方案为我们后续开展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延长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获益提供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学科学院)名誉校(院)长,中央保健联系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2023年度十大医学杰出贡献专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近年来共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t Immunol、Cell Discovery等国际著名SCI杂志收录 200 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0余名。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肿瘤医院胸部放疗四病区科主任,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医务系统最美女职工,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担任Cancer Biology &Medicine杂志青年编委。曾在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部分文章发表于J Hematol Oncol、Cancer Communications、Cancer Treat Rev等杂志,在国际著名会议ASTRO口头报告2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首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青年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山东省肿瘤医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的放射免疫治疗与转化研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Lett、Front Oncol、Radiat Oncol等期刊。
本团队是于金明院士和孟祥姣教授领导的肺癌临床治疗与转化研究团队,团队依托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与保健为一体并跨省区服务的省级肿瘤防治研究中心,连续十一年位居复旦版肿瘤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第六位、省级肿瘤专科医院之首。团队成员由多名肿瘤临床、影像、病理统计学家组成,成立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基础研究专家和肿瘤治疗临床专家的交流协作平台。团队人才学术梯队构成合理,形成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团队精神和尚德尚学、乐于奉献的团队文化,致力于阐明恶性肿瘤放疗与免疫调节的关键机制,研发新的治疗策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