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链接复习诊断篇
2019年版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诊断篇 |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系列指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明确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给予相应处置。由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适应慢性疾病,同时尽量减轻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1.器质性疾病:
对于由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腹痛,在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例如,给予抑酸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应用抗血栓药物治疗缺血性肠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等。部分器质性腹痛患者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合理应用镇痛药物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腹痛症状,例如慢性胰腺炎。部分患者通过内镜或手术治疗才能解除疼痛,包括胆石症、肠梗阻、恶性肿瘤等。
2.功能性疾病:
以CAPS为代表。CAPS患者大多表现为顽固性腹痛,反复就医,甚至多次接受不必要的手术。CAPS的治疗目标不是完全解除腹痛症状,而是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慢性疾病,在认知病情的基础上逐渐改善症状。建立相互信任,坦诚交流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应根据腹痛症状的严重性和工作、生活受限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少数病情顽固的功能性腹痛患者可能需要转诊至心理专科、多学科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心或疼痛治疗中心。
(二)治疗方案
无论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及避免情绪紧张等均属必要。器质性疾病腹痛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
1.医患交流:
良好的医患交流本身对于慢性腹痛就有治疗作用。建议医生在接诊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用开放式问题作为问诊的开始,邀请患者讲述病情。
(2)主动倾听患者叙述,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用封闭式问题确认病情。
(3)承认患者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
(4)共情。
(5)注意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本质。
(6)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对医生的预期。
(7)设定合理的治疗目标。
(8)把握接诊时间限制。
(9)医患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10)医患共同决策。
2.对症治疗:
疼痛的对症治疗方面,镇痛药物对某些器质性疾病有效,例如慢性胰腺炎等。应用这类药物须遵循WHO的疼痛三阶梯治疗原则:Ⅰ类用药首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或对乙酰氨基酚,后者不良反应较NSAID更少;Ⅱ类用药可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Ⅲ类用药可考虑强阿片类药物,但应控制剂量,注意不良反应并避免成瘾。阿片类镇痛药不仅有成瘾的可能,还可能引起胃肠动力障碍(便秘、恶心、呕吐),甚至诱发麻醉剂肠道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而加重腹痛,故除非是恶性肿瘤等终末期疾病,否则应尽量避免用于慢性腹痛的患者。上述镇痛药物对于CAPS往往收效甚微,很可能是因为这些药物的治疗靶点在外周,而CAPS的疼痛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导致。
3.CAPS的治疗:
初治的CAPS患者应在消化或心理专科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对CAPS的首选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TCA是最常用的治疗器质性或功能性疼痛综合征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和地昔帕明等。TCA的镇痛作用可能与抗焦虑作用无关。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易激惹、便秘、尿潴留、低血压、口干、失眠等。
SNRI的镇痛效果弱于TCA,但改善情绪的作用强于TCA,可能与其缺乏对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有关。这类药物以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米纳普伦等为代表。SNRI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失眠、震颤、性功能障碍等。TCA和SNRI可同时发挥止痛和抗抑郁作用,控制腹痛的效果优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RI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但对疼痛的疗效有限,原因可能是对突触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无影响。
4.中医治疗:
有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慢性腹痛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慢性腹痛患者的常见证候有: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等。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慢性腹痛的常用中成药物包括气滞胃痛颗粒、摩罗丹、胃苏颗粒、荜铃胃痛颗粒、胃复春、三九胃泰颗粒等。中医治疗腹痛有一定效果,尚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应注意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合理用药。
疾病管理
(一)慢性腹痛的疾病管理
首先,患者和医生应在无障碍的前提下充分交流,医生主动倾听并认可患者的症状,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详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医生应重点询问有无报警征象,有针对性地查体,并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医生对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作出初步判断,并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收效。部分慢性腹痛患者病程迁延,常合并心理疾病,处理较为棘手,可能需要心理行为干预,甚至消化、心理、疼痛等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
慢性腹痛的管理流程见图3。
图3慢性腹痛管理流程图
对于确诊CAPS的患者,医生应了解患者对病情的理解和对治疗效果的期望。CAPS患者常抱有过高的治疗预期("治愈"腹痛或确诊为某个器质性疾病),应通过协商来教育患者,使得医患双方就诊疗目标及方法达成一致。适当的心理学方法如共情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通过良好的沟通,医生应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应根据症状严重性和生活受限的程度决定治疗方案,TCA或SNRI可作为一线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的CAPS,医生应恰当把握转诊至心理医学科的指征,CAPS的管理流程见图4。
注:TCA三环类抗抑郁药;SNRI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图4 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的管理流程图
(二)筛查
慢性腹痛是基于症状的一大类疾病,可通过问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筛查。
(三)随访和评估
1.评估内容:
全面了解病史,评估疾病诊治和腹痛控制情况。应重视和警惕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新发症状,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病例,必要时转诊并做进一步深入检查。
2.评估频率:
(1)腹痛未缓解:
随访频率:每2~4周1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随访内容:腹痛及伴随症状、生命质量、用药情况、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
(2)腹痛缓解:
随访频率:每3个月1次。
随访内容:腹痛及伴随症状、生命质量、用药情况、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
预防
(一)一级预防
导致慢性腹痛的诸多疾病常和不当的生活方式相关。故针对一般人群,应普及防病知识,避免烟酒等不良嗜好,节制饮食。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腹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教育公众学会调整和管理情绪,合理平衡工作与生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负性生活事件(例如受虐)是成年后发生功能性胃肠病的危险因素,故应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二级预防
建议对慢性腹痛高危人群(尤其是功能性疾病者)定期筛查,对危险人群进行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防止病情加重。
(三)三级预防
针对患者群,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原发病及腹痛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健康教育
慢性腹痛常与患者的不良生活嗜好有关,例如过度疲劳、饮食不当、嗜好烟酒等,应予以纠正。社会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负性生活事件等,是慢性腹痛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合理应对生活不良事件,及时排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慢性腹痛病因众多,复杂多样,其中功能性疾病占大多数。高质量的病史和查体以及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是诊治慢性腹痛的关键。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以CAPS为代表,该病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关系密切,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节机制障碍是主要的发病原因。CAPS的病史和体征有一定的特征性,辅以针对性的化验有助于除外器质性疾病。充分沟通以及医患共同决策是处理CAPS乃至所有慢性腹痛患者的基础。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正确应用药物、内镜、手术及心理治疗等方法可望收到良好效果。
文章节选自《2019年版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