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GPS 建设经验分享:以中医特色为魂 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新体系
作为浙江省中医院医务部主任,同时深耕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一线多年,我亲历了医院在国际化(Global)、精准化(Precision)、智慧化(Smart)的 GPS 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中医院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既承载着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也肩负着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在 GPS 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医特色为核心,将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医疗理念、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 GPS 建设路径。在此,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医院实践成果,分享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国际化建设:让中医标准走向世界,让国际经验反哺本土
中医药的国际化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更是医疗标准对接、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浙江省国医名师宋康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我深刻意识到,中医国际化的核心是建立被国际认可的诊疗标准与服务体系,同时吸收国际先进医疗管理经验,赋能本土中医药发展。
在诊疗标准国际化方面,我们依托医院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优势学科,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中医国际诊疗指南。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例,我们整合宋康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诊疗国际共识》,明确了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康复方案,该共识已被多个海外中医医疗机构采用。同时,我们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传统医学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病例研讨,将中医治疗咳嗽、哮喘、慢性胃炎等疾病的特色技术推广至海外,通过联合诊疗让国际患者体验中医药的独特疗效。
在服务模式国际化方面,我们设立了国际医疗部,组建了多语言中医诊疗团队,针对外籍患者的就医需求,优化诊疗流程,提供从辨证施治到中药调理的全周期服务。考虑到外籍患者对中药剂型的接受度,我们在遵循中医配伍原则的基础上,将传统汤剂转化为颗粒剂、胶囊等便捷剂型,并提供英文用药指导。此外,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人才培养项目,每年接收数十名海外中医专业学生来院进修,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方式,输出中医诊疗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吸收海外先进的康复理念与管理模式,反哺医院康复科建设,形成 “输出 + 引进” 的双向国际化格局。
二、精准化建设:传承辨证精髓,融合现代技术实现个体化诊疗
精准医疗的核心理念与中医 “辨证论治”“因人施治” 的传统智慧高度契合。在 GPS 精准化建设中,我们始终以中医辨证为基础,融合现代医学技术,构建覆盖 “预防 - 诊疗 - 康复” 全周期的精准中医服务体系。
在精准诊断方面,我们突破传统中医 “望闻问切” 的单一模式,引入现代检测技术赋能辨证。以代谢综合征为例,我们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体质特征,同步整合基因组检测、代谢组学分析等数据,建立 “中医体质 - 基因表型” 关联数据库,实现从宏观辨证到微观精准的双重诊断。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利用影像组学技术分析肺部影像特征,结合中医 “肺脾相关”“痰瘀互结” 等理论,优化辨证分型准确率,为精准用药提供依据。作为医务部主任,我推动建立了多学科协作(MDT)辨证机制,针对复杂内科杂病,整合中医内科、针灸科、康复科及现代医学相关科室资源,形成个性化辨证方案,避免单一科室诊疗的局限性。
在精准治疗与管理方面,我们依托科研课题成果,开展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在慢性胃病治疗中,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如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制定 “中药方剂 + 针灸 + 饮食调理” 的个体化方案,并通过个案管理师全程跟踪患者康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针对失眠、眩晕等内科杂病,我们基于宋康教授的临床经验,开发了系列个性化协定方,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体质患者的疗效差异,持续优化方剂配伍。此外,我们建立了中医慢病管理平台,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识与风险分层,提供精准的中医预防保健建议,实现 “治未病” 与 “治已病” 的有机结合。
三、智慧化建设:科技赋能中医,优化服务流程与管理效能
智慧化是提升中医服务可及性与管理效率的关键抓手。结合医务管理与临床实践经验,我们聚焦中医诊疗特色,构建了覆盖服务、医疗、管理全链条的智慧中医体系。
在智慧服务方面,我们打造了 “互联网 + 中医” 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在线辨证咨询、中药配送、康复指导等全流程线上服务。患者通过手机 APP 即可上传舌苔脉象照片、描述症状,由专业医师在线进行初步辨证,开具电子处方并安排中药代煎配送,解决了传统中医就诊等待时间长、中药服用不便等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我们推出了上门辨证与针灸服务,通过定位系统调度医护人员,实现精准服务对接。此外,我们在门诊大厅设置了中医体质辨识自助终端,患者可通过问卷答题结合基础检测,快速获取个人体质报告与中医调理建议,为自助式健康管理提供支持。
在智慧医疗方面,我们开发了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整合历代中医典籍、名老中医经验方及现代临床数据,为医师提供辨证参考与方剂推荐。该系统在我擅长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输入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系统可快速匹配相似病例与经典方剂,辅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同时,我们建立了智慧中药房,实现中药饮片的自动抓取、称量、包装,不仅提高了配药效率,还通过条码溯源系统确保用药安全。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我们搭建了中医急诊智慧调度平台,整合急诊患者信息、医护资源分布、中药储备情况等数据,实现急诊辨证、用药调配的快速响应,提升中医急诊救治能力。
在智慧管理方面,我们依托医院信息系统,构建了中医医疗质量智慧监控平台。作为医务部主任,我牵头制定了中医诊疗核心指标监控体系,涵盖辨证准确率、方剂配伍合理性、患者康复率等指标,通过平台实时监测并预警异常数据,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平台整合了科研数据管理功能,对我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一收集与分析,助力科研成果转化。此外,我们将智慧管理延伸至医患关系领域,通过线上满意度调查、智能投诉处理等模块,及时响应患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体验。
四、建设实践中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在中医特色 GPS 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医国际化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海外地区对中医药的认知仍存在偏差,需要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标准推广;二是精准中医的技术支撑仍需完善,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的大数据研究有待深化;三是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针对这些挑战,未来我们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国际合作,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中医国际标准研究,依托 “一带一路” 传统医学交流平台,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二是加强精准中医技术创新,推进中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中医 + 外语 + 信息技术”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术传承、国际交流、科研实践等途径,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医特色 GPS 建设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与实践者,我们将始终坚守中医初心,持续探索创新,让传统中医药在 GPS 体系的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精准、更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力量。
本文作者
郑兰芝
中医内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中医院医务部主任、
浙江省国医名师宋康教授学术继承人;
师从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宋康教授,擅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诊治,如咳嗽、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同时对失眠、自汗盗汗、眩晕、代谢综合征等内科杂病诊治有较好的疗效。熟练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治。
社会任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危重症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分会秘书;
浙江省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秘书;
浙江省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科教成果: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课题10余项,已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