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放眼前沿 至精至优 | 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 血液肿瘤分会场 —— 医研携手奏响时代强音

2023-07-16作者:论坛报李军资讯
图片



2023年7月15日,2023罗氏肿瘤高峰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众多瘤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东方巴黎”,围绕肿瘤前沿研究进展、精准诊疗理念、数字化赋能、创新研究转化与药物研发等话题,展开兼具理论指导意义与临床实践价值的多维度交流。本报特整理血液肿瘤分会场内容,向业内传递盛会的精华集萃。



血液分会场立足淋巴瘤前沿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研究设计进行了高格局、广视角的深度研讨,不但着眼于前沿疗法,剖析其临床价值、应用困境与处理策略,还聚焦高质量研究设计,通过理论交流和团队实战等方法进行经验互通。


1.JPG

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担任主席,在致辞中宋教授提到,利妥昔单抗于1997年、1998年先后在美国和欧洲获批,并于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它不只是第一个CD20单抗,也是一把开启免疫治疗时代的钥匙。转眼二十余载,通过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基础研究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奥妥珠单抗、维泊妥珠单抗等新型药物也来到了我们身边,为患者提供了多种极具潜力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我国血液肿瘤领域能继续紧跟国际前沿,完成更多从基础到临床的优质转化,切实造福广大患者


5d7e28067506fb786f1a34c6281d911.jpg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

第一篇章

国际前沿:2023 淋巴瘤治疗进展

破旧局:新疗法潜力非凡 ,变化无穷尽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硕果频出,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疗法、小分子抑制剂以及多靶联合治疗等均展现出了独具潜力的临床应用价值。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围绕“ADC治疗、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肿瘤微环境”四大热点话题,分享了淋巴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难点的解决思路。王教授指出,ADC为肿瘤提供了更精准的“免疫化疗”。在以DLBCL为代表的侵袭性淋巴瘤中,POLARIX研究是20余年来首个显示出优于经典R-CHOP方案治疗疗效的国际Ⅲ期双盲随机对照研究。Pola-R-CHP方案不但能降低DLBCL一线治疗的难治性风险,且相较于R-CHOP方案而言,其治疗后的疾病进展/复发/死亡风险更低,治疗年轻高危患者时能在保证非劣效性的同时实现更优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该疗法对肿瘤微环境依赖性低,或可成为免疫浸润程度低者的更优之策。在介绍CAR-T疗法的研究进展时,王教授援引真实世界研究经验,指出CAR-T治疗失败后可更换靶点进行二次治疗或选用Glofitamab治疗。


c96f54dc0083b85d2cf21b6fff09bf4.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


“免疫和靶向治疗正在重新书写淋巴瘤的治疗策略,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之间的不同组合方法和联合模式有望带来更多新突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在分享中如是说。具体到不同的联合治疗策,化疗联合策略中,Pola-R-CHP联合Glofitamab治疗DLBCL可实现100% ORR,且高危群体CMR达80%;而FCG+BTKi的固定疗程治疗能为年轻、无高危因素的CLL患者带来PFS获益显著。在靶向联合策略中,双特异性抗体联合维泊妥珠单抗治疗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有望通过协同机制实现Chemo-lite甚至Chemo-free。而在免疫联合策略中,CAR-T治疗前使用维泊妥珠单抗桥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其他抗体±维奈克拉等方案,也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65f1c9d36b683f77ad75d9715b47f1f.jp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


讨论环节,宋永平教授与钱文斌教授围绕“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选择”、“新治疗格局下‘Watch and Wait’策略再思考”、“创新药物对一线治愈率的影响”、“R/R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优化”等问题接受了现场听课老师的提问,并进行了现场解答和讨论。

·

宋永平教授与钱文斌教授主持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二篇章

科研论坛:研究者发起的研究从哪里出发

仍设问:新研究价值何在,探索永不息

第二篇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主持,从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到欧洲血液学协会大会(EHA),中国研究者正在用逐年增加的Oral和Posters将中国研究成果带上国际舞台,而如何设计创新性乃至高质量的突破性研究,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者们的交流热点。

在分析中国专家ASH/EHA投稿成败原因以及大会摘要内容方向的基础上,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居云悦博士围绕临床研究创新和高质量研究,展开了从思路到方法再到实际案例的详尽分享。在分析大会既往发布的摘要内容时,居博士总结提炼出了“针对特定人群的方案改良”、“探索高度异质性疾病的预后模型”、“以机制为基础探索药物在其它适应症中的可能性”等共6条“出镜率”高的选题方向。在基础研究的创新方面,高质量研究样本的收集无疑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但找到“相关性”和“因果性”也是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6.jpg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居云悦博士


在精彩纷呈的研究设计方法学介绍后,梅斯医学黄明爱博士在分析单臂临床实验(SAT)作为抗肿瘤药物上市支持的政策依据后,以“Glofitamab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Ⅱ期研究为例,详解了研究人群、治疗方案、结局指标等要素的选择和评价策略,以及样本量计算和结果解读的规范化方法。黄博士指出:“SAT具备伦理学风险小、可行性好、随访时间短等优势,同时在疗效评价等方面存在难以控制的偏倚,故而需要仔细斟酌选题,以保证研究可行性及最终质量”。


7.jpg

梅斯医学黄明爱博士


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和场内的专家围绕“DLBCL治疗领域的单臂临床试验设计”进行了workshop实战演练。首先,应教授为大家介绍了DLBCL患者疾病治疗历程的基础,并分析了DLBCL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约4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或对RCHOP方案耐药,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应教授指出,近20年来多项新疗法或R-CHOP+X方案的大型临床试验均告失败,R/R DLBCL患者的总体预后不良,mOS仅6.6个月,难治性 DLBCL、不适合ASCT的3L复发性 DLBCL患者预后不良,ORR分别约为30%和39%,mOS分别为6个月和4.4个月左右。追本溯源可知,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或是解决DLBCL治疗耐药的重要途径。随后,各组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终每组都展示了出色的研究方案,为workshop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d4b2bf7a05e9ff2386e9139a64fc783.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


9.jpg

Workshop现场图


本场大会中,与会专家在谈及淋巴瘤的治疗前景时可谓饱含期待。宋永平教授在会中提到,从1997年的美罗华到2021年的佳罗华,再到2023年的优罗华,淋巴瘤治疗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丰富临床治疗选择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新机遇。现如今,淋巴瘤的治疗正在经历从“免疫+化疗”到“免疫无化疗”时代的变革。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研究、更多创新型的诊疗策略继续改写淋巴瘤的诊疗规范,推动我国淋巴瘤诊疗向更前沿、更高质量发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