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 CSA年会|专家共话心律失常诊疗“中国智慧”,参松养心胶囊引领药物治疗迈向新高度

2023-07-25作者:CMT快讯资讯

导语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2023年学术年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本届CSA年会共设立50个专场,特邀来自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的数百名知名专家分享临床研究经验、成果和技术创新,围绕心律学领域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为会议注入了强大的知识输出和学术价值。


在“药物与心律失常”专场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首都医学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玉堂教授担任主持,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上海同济附属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等专家分别围绕中国心律失常诊疗的机遇与挑战、心律失常机制及通络药物干预研究、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缓慢心律失常通络药物研究进展、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发表精彩主题演讲。本报整理专家汇报内容如下。


机遇与挑战并行
新技术、新思路为心律失常诊疗带来新希望


图片1.png

张澍教授汇报


张澍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也是我国主要的死亡原因,占2019年总死亡人数的43%。心律失常疾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潜在负担不容忽视。其中很多房颤无症状、易被忽略,但仍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SCD)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年SCD发生人数预估达54.4万。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心血管疾病、各系统并发症及药物作用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发生或进展,临床应对其内源性和外源性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和管理。


随着技术发展,远程医疗结合人工智能、长程心电监测、家庭远程监测、1.5级预防理念正在逐步赋能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管理。


此外,新术式、新技术和新器械的问世为心律失常诊疗提供了新希望,无导线起搏器、全皮下ICD(S-ICD)、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脉冲电场消融等也取得良好的试验数据。


张澍教授指出,尽管心律失常的诊疗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尚有较多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挖掘中医药在心律失常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向。研究证实,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改善心梗后心肌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逆转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电重构,改善心功能,治疗室性早搏、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开辟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新途径。参松养心胶囊相关研究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用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


立足四大创新发现
通络药物防治心律失常优势凸显


图片2.png

黄从新教授汇报


心梗的发生并不是单一事件,可引发一系列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事件。从心肌缺血起始,伴随微循环障碍发生、心肌物质交换、能量代谢及信息调控等异常,导致心肌电重构、结构重构及神经重构,进而引发心律失常。脉络学说指出,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均为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涵盖的领域。这些疾病发生的核心和启动因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通络干预防治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即为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


既往基础研究已表明,通络干预(参松养心胶囊)可对内皮细胞保护相关的关键分子和信号复杂网络进行系统干预,使网络中的关联节点趋于正常,进而发挥微血管保护、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基于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带领团队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探索参松养心对心梗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效应。黄从新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可通过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机制,逆转心梗后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从而效防治心梗后心律失常。其研究成果为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初步阐明通络干预防治心律失常的机制,可总结为四大创新发现。


第一,通络干预可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阐明改善微循环的部分机制。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增加微血管密度、提高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其机制与增加微血管新生、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有关。


第二,通络干预可逆转结构重构,改善心脏功能并阐明部分机制。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其机制与保护心肌细胞结构、调控钙循环有关;通过抑制胶原蛋白表达,降低心脏纤维化,逆转结构重构。


第三,通络干预可逆转电重构,抑制心律失常并阐明其部分机制。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改善动作电位特性,降低复极离散,提高室颤阈值,逆转电重构,增加心电稳定性,进而抑制心律失常。同时,参松养心还可改善场电位特性,提高电活动的一致性,降低电传导不均一性,其机制与增加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水平,调控缺氧相关离子通道有关。


第四,通络干预调控神经重构的效应与机制。分子水平证实,参松养心降低神经生长因子及其调控因子表达,下调交感神经重构,上调副交感神经重构,促自主神经功能平衡。


此外,研究团队对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也开展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增加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同时还能显著降低24小时室早次数,有效治疗心衰伴室早。


务实精准,服务临床
基层版共识推动心律失常规范诊疗


图片3.png

曹克将教授汇报


曹克将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新的诊治技术进展迅速,如心脏影像学诊断技术、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装置等,可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然而我国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配备相对匮乏,医救力量相对较薄弱,对一些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尤其在应用现代非药物治疗技术方面尚待掌握与提高。因此,编撰《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义重大。


曹克将教授详细介绍了基层版共识中对于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原则、药物治疗,以及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妊娠合并心律失常、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


在药物治疗中,曹克将教授强调,共识推荐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Ⅱa类,A级证据)。


共识的推荐源于良好的循证研究结果。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早疗效优于安慰剂,治疗器质性室早疗效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参松养心胶囊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改善症状优于普罗帕酮;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可提高缓慢心率7.15次/分。另有循证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早和窦缓伴室早,可在降低室早次数的同时改善心功能,提高缓慢心率。


以患者为中心
“整合调律”精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图片4.png


数据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30%。浦介麟教授介绍,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多种类型,有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慢/快综合症、房室阻滞等,各有其临床发病特点。


引起缓慢性心律的病因可能是心源性,也可能是非心源性,治疗手段则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临床常见药物治疗策略包括β受体兴奋剂、胆碱类受体拮抗剂、茶碱类及中药等。浦介麟教授强调,有效控制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缓慢心室率、毒副作用少且能长期服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较为理想的药物特点。


浦介麟教授指出,西医治疗倾向于“药物导向”,而中医治疗则更讲究从患者本身出发,“以病人为中心”。大多数传统抗心律失常药以“一刀切的方法”应用于异质性患者,导致有限的疗效和实质性的不良反应,包括触发心律失常和心外毒性。而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兼顾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律,精准治疗心律失常,无致心律失常作用,减少或不增加心律失常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循证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率,且改善房室传导阻滞。


另一项参松养心治疗窦缓伴室早的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在降低室早次数的同时,提高缓慢心率6.25次/分。在基础实验中,参松养心表现出良好的改善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作用,还能改善心肌传导功能;增加心房肌HCN4的表达水平,使心肌收缩以及钙平衡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维持窦房结膜钟和钙钟的平衡。因此,参松养心胶囊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良好的潜力和优势。


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参松养心长期用于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律大有可为


图片5.png

黄鹤教授汇报


黄鹤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关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的研究较少,且指南或共识尚无明确推荐。术后短期应用AADs对预后影响的研究显示,短期应用AADs可显著降低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但不能相应降低晚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单次消融后坚持应用AADs降低远期复发,但长期应用依从性差、安全性不佳。数据提示,房颤消融术后12月时应用AAD比例仅为46%,停药率高,能否降低死亡率亦不明确。


国内专家认为,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可使用或不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建议术后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似有利于逆转心房重构和维持窦性心律。


黄鹤教授指出,创新中药在导管消融术后的应用大有可为。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结合承制调平思想研制而成的创新中药。方中“温阳药、补益药”、“清火药、通络药”有机配伍,既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清火药,又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温热药,避免了其他中药单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率缓慢和传导阻滞的弊端,体现“调”治心律失常的治疗思想。


循证研究证实,对于阵发性房颤,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其他临床研究则证实,参松养心胶囊显著降低患者特发性室早负荷、改善心功能、提高缓慢心率,对于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等复杂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受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治疗领域及相关研究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启发,2019年4月,黄鹤教授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正式启动。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以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率为主要终点,观察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持续用药一年的预后,同时观察相关住院率、心血管相关事件等,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该研究于近期揭盲,初步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显著降低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降低术后早期房颤负荷,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延缓首次发生房扑/房颤时间,为解决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国际难题提供了循证依据,优化了目前房颤术后药物治疗方案。



结语

心律失常包含多种类型,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情况,以提供最佳的疾病管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次CSA会议汇聚多位国内长期深耕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权威专家,全方位解读了络病理论指导下参松养心胶囊的临床循证证据及其真实应用价值。与会专家指出,参松养心胶囊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证据角度,都得到了良好的、充分的验证,这对通络药物用于心律失常的整体探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对于中医药持续的研究与创新定能造福更多的临床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