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肿瘤学的广阔天地里,专家共识与权威指南如同灯塔,指引着临床实践的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壹生APP资讯-肿瘤频道”特开设“临床三件套之专家划重点”专栏。本专栏将紧密跟踪国内外肿瘤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广大肿瘤临床工作者带来专家共识与权威指南,依托专家观点,提炼核心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动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9月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其中对与肺癌的筛查技术与流程管理给出了明确建议,现整理要点如下,以飨读者
(一)LDCT(1类推荐证据)目前国内外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采用LDCT用于肺癌筛查。多项研究均显示,与胸部X线比较,LDCT可显著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本指南推荐采用LDCT进行肺癌筛查。
(二)其他技术(3类推荐证据)对于可疑的气道病变,建议采用支气管镜进一步检查。对于重度吸烟的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荧光支气管镜检查。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降低CT人工读片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肺部结节诊断的准确性。通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外泌体、自身抗体、肿瘤游离DNA、microRNA等手段进行肺癌筛查的方法仍在探索中,肺癌自身抗体相关检测也可作为肺部结节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辅助检测手段和LDCT筛查的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筛查的效果。
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1年,不推荐间隔时间>2年的筛查模式。年度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1~2年继续筛查。
(一)基线筛查结果管理建议
无肺内非钙化性结节检出(阴性结果),或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长径<5 mm,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
检出的非实性结节平均长径≥8 mm,或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长径≥5 mm,如无法排除恶性结节,建议随访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高分辨率CT(HRCT);如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如结节部分吸收,3个月后复查HRCT;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如无变化或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建议进行治疗。
(二)年度筛查结果管理建议
如筛查结果为阴性或上年度检出结节无变化,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
如上年度检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建议进行临床治疗;
检出新发非钙化结节,如结节平均长径<5 mm,建议6个月后复查HRCT,如结节未增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筛查。如结节平均长径≥5 mm,建议随访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HRCT,如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结节部分吸收,6个月后复查HRCT,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无变化或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
(三)多发结节的管理
对于多发结节的随访频率应基于最大/最可疑的结节进行评估,且每个结节应独立进行评估,除非病理学明确为转移。对于高度怀疑转移性病灶应考虑进行病理学活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多个病灶进行病理学评估。对于患者因多发结节导致治疗方案选择困难时,建议采用多学科讨论方式确定治疗方案。
(四)假阳性与过度诊断
尽管肺癌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但筛查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如假阳性结果,可导致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并进一步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尤其2021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已将原位腺癌(AIS)和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归入腺样前体病变,因此对于筛查发现肺部结节的处理更应谨慎。故建议筛查机构通过完整的说明及介绍使筛查人群充分了解肺癌筛查的益处、局限性和潜在的 危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