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新疆人民医院 刘米莉
刘米莉医师
张某,女性,75岁,退休,于2020年6月2日就诊于我院肿瘤内科。
主诉:咳痰并确诊左肺恶性肿瘤4个月,腹泻4d。
现病史
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白色黏液痰,量少,易咳出。伴有胸闷、气短不适,活动后较明显,自服速效救心丸效果差,休息后可缓解。
2020年3月9日胸部CT示左肺上叶前段叶间胸膜旁不规则结节,考虑恶性病变,两肺内多发小结节,考虑转移。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周围型肺癌并阻塞性炎症,双肺多发转移可能。
胸水、气管镜抽吸物病理检查:肺腺癌。胸水病理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给予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靶向治疗后好转出院。
4d前患者自行服用“奥西替尼”(印度产)后出现腹泻,水样便约1日4次,伴全身乏力,以“肺恶性肿瘤”收住肿瘤内科。患者神志清,精神弱,饮食睡眠差,仍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液痰,不易咳出。否认双下肢水肿、咯血、发热。小便正常,近期无体重减轻。
既往史
患者确诊“高血压病”1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90 mmHg,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 mmHg。
家族史和个人史
无特殊。
治疗经过
给予患者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纠正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6处理,同时给予斑蝥酸钠等抗肿瘤药物治疗。
病程中患者出现发热、气短、乏力明显,相关检查提示有肺部感染(包括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先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美罗培南、氟康唑、更昔洛韦等抗感染药物。补充白蛋白,呋塞米20 mg qd利尿等对症治疗。但患者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于2020年6月29日转入重症监护室(ICU)。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诉胸闷、气短不适,否认胸痛。
查体
体温37.3℃,脉搏133次/分,呼吸39次/分,血压156/81 mmHg。血氧饱和度(SpO2)70%。
检查欠合作,口唇发绀,端坐呼吸,颜面部浮肿。右肺呼吸音粗,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肿大。四肢凹陷性水肿,左上肢较右上肢明显,左上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血清学检查(2020年6月29日)
血气分析:pH7.52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0 mmHg,碱剩余(BE)6.8 mmol/L,碳酸氢根(HCO3-)30.20 mmol/L,动脉血氧分压(PaO2)51.00 mmHg↓,SpO290%。
血常规:白细胞11.38×109/L↑,血红蛋白含量79.00g/L↓,血小板计数263.00×109/L,C反应蛋白143.72 mg/L↑。白细胞介素-6113.10 pg/ml↑,降钙素原1.13 ng/ml。总胆红素15.10 μmol/L,总蛋白测定48.60 g/L↓,白蛋白测定21.8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8.0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00 U/L↑,钾3.28 mmol/L↓。肌钙蛋白T0.025 ng/ml↑,肌钙蛋白I0.039 ng/ml↑。B型脑钠肽(BNP)1808.60 pg/ml↑。D-二聚体定量7.10 mg/L↑。
床旁心脏超声(2020年6月29日)
二、三尖瓣口少量反流。左室主动松弛功能减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估测)。
胸部CT
胸部CT结果如图1(2020年6月29日)所示:①左肺癌治疗后改变,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左肺膨胀不全,较2020年6月23日积液增多;②右肺炎性病变,较前进展;③左肺门转移淋巴结可能,同前;④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可能,同前;⑤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
图1 胸部CT(2020-06-29)
诊断
1.急性心衰,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Ⅳ级;2.肺炎,伴Ⅰ型呼吸衰竭;3.左肺恶性肿瘤合并多发转移(淋巴结、胸膜、肺内),恶性胸腔积液?4.低蛋白血症;5.高血压2级(高危);6.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7.腹泻(药物相关)。
治疗经过
给予患者白蛋白10 g q12h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呋塞米20 mg q 6h利尿,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1.5 μg/kg负荷剂量静推后,0.015 μg/(kg·min)持续泵入48h。
左侧胸腔穿刺引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纠正电解质紊乱,低分子量肝素钠预防性抗凝[卡普里尼(Caprini)评分:高风险,威尔斯(Wells)评分:高度可能]。肠内营养(1500 kcal),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6 d内负平衡约20000 ml,患者全身浮肿缓解,可平卧;体温正常;逐渐停用无创呼吸;好转出院。
临床复查
胸腔积液:漏出液,病理未见异型细胞;6d后胸部CT无胸腔积液(图2);四肢血管超声:右下肢肌间隙静脉血栓;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阴性;超声心动图(表1)。
图2 胸部CT(2020-07-04)
表1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患者为常见心衰病例。临床上近3/4心衰患者伴有至少一种合并症,>65岁老年人中超过40%伴有5种以上合并症。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肺癌合并多发转移,使用吉非替尼抗肿瘤治疗;患者有高血压、心衰、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贫血、低蛋白血症、腹泻、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合并症。心衰与合并症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既往心血管研究往往排除恶性肿瘤患者。随肿瘤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很多肿瘤渐以慢性病模式长期存在;其治疗本身伴潜在心血管毒性。老年心血管病人群合并肿瘤,已成为多发现象,两者治疗间的相互干扰,也成为潜在医疗问题。
研究显示,近半数肿瘤患者死于非肿瘤原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居死因之首。2016年,北美和欧洲等相继颁布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指南。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在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领域均获越来越多的关注,旨在发现癌症治疗过程及其前后所致心血管损害的预防、监测、诊断和治疗;强调肿瘤治疗前应细致检查心脏功能,治疗前、中、后均应评估心血管风险因素,或提前应用心脏保护药。
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仍是抗癌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公认的CTRCD定义为LVEF下降>10%,且低于正常值下限(通常定义为53%)。本例患者符合该诊断标准(表1,见C1版)。但患者心衰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肺部感染及营养相关等,是否有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心衰患者通常合并其他非心血管合并症,增加了护理不全面、沟通不畅、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与疾病间相互作用的风险。以团队为基础的预防管理可能最为有效,故推荐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心衰中心,管理心衰患者,以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