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儿童消化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先是一般症状,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呕吐、食欲缺乏、恶心、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有些感染者可能无任何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轻度感染或在体内存在其他病原体的情况下。
消化道的念珠菌病最常见,主要累及口咽、食管、胃肠道。近年来随着真菌致病菌种的变迁,虽然白念珠菌仍然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占所有病例的一半以上,但光滑念珠菌已成为美国念珠菌感染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并且出现了一些耐三唑类和(或)两性霉素B的念珠菌属。
念珠菌病中鹅口疮是经典和最常见的形式,表现包括弥漫性红斑伴可刮、斑片状、白色病变,可累及舌、颊黏膜、咽喉,甚至牙龈。念珠菌性食管炎则表现为呕吐、食欲差、体重下降,年长儿更多的主诉为吞咽疼痛、吞咽困难,进食后胸骨后不适,主要表现为烧灼感、梗阻及异物感。
Kodsi等根据内镜下表现将念珠菌食管炎分为4级。
Ⅰ 级:少量散在2 mm以内隆起性白色斑块,伴周围黏膜充血,无水肿或溃疡;
Ⅱ 级:多发>2 mm 的白色斑块,伴有黏膜充血和水肿,但无溃疡;
Ⅲ 级:融合、线状和结节性凸起的斑块,伴有充血和溃疡;
Ⅳ 级:白色斑块大片融合累及环周食管黏膜,使黏膜脆性增加和管腔狭窄。
念珠菌通常以共生菌存在于肠道,因此,很容易低估其在侵袭性疾病中的作用。念珠菌肠炎常表现为腹胀,泡沫样或豆腐渣样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每日10~20次。患者常伴鹅口疮,如按一般细菌性肠炎治疗,症状反而加剧。念珠菌引起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不多见,一旦感染,需要手术的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27%。关于结肠念珠菌病的数据有限,20%的胃肠道念珠菌病病例出现结肠受累,内镜检查结果报告为溃疡、斑块、糜烂和假性息肉。首次报道的成人结肠念珠菌病病例由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引起,主要表现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肠穿孔、出血等,儿童暂未见报道。
消化道的曲霉感染往往继发于肺曲霉病及血行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常以腹部绞痛、呕血及血便为主,严重时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Kayiran 等报道了2例年龄分别为6个月和4个月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儿患有侵袭性胃肠道曲霉病,基本症状为体重减轻和慢性腹泻,基础疾病是婴儿期免疫缺陷和短暂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通过胃肠道内镜检查和组织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胃肠道曲霉病的诊断,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后明显好转。慢性腹泻可能是侵袭性真菌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初始症状,因此,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出现腹痛伴或不伴腹胀、慢性腹泻和发热时,需警惕肠真菌病,应当进行内镜检查和活检。
毛霉菌通常表现为5种临床形式:鼻-脑型、肺、腹盆腔和胃、皮肤、播散型疾病。毛霉菌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累及胃,其次是结肠,然后是回肠。毛霉菌病的一个关键致病特征是倾向于血管侵袭并产生栓塞性霉菌复合物,导致缺血和组织梗死,继而坏死。其特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表现为腹痛、腹泻、呕血或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隐球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无菌丝单细胞芽生的腐物寄生性酵母型真菌,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菌群。常见感染的部位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肺、皮肤、眼、肾上腺、骨髓,而胃肠、肝胆系统受累相对罕见。口咽和食管感染的特点是黏膜的溃疡和肿块,胃肠道隐球菌病常与播散性疾病同时发生,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伴或不伴腹泻,黏膜溃疡以及局灶性、结节性病变。
消化道组织胞浆菌病通常在播散性疾病中作为血行播散的后遗症发展,并可能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一处。口咽部表现为局灶性肉芽肿性病变,可引起深部溃疡,末端回肠及降结肠也可累及。感染部位发现小卵圆形出芽酵母是诊断的关键,感染部位培养阳性为最终的确诊依据。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缓慢,伴或不伴不明原因的发热、腹痛、腹泻、黑便等,常伴有肺部感染灶。
Russ 等报道了1例以呕吐、生长迟缓起病的早产儿女婴,患儿为孕30周出生早产儿,出生后出现喂养困难,伴肝脾大、高钙血症、肝功能异常等。肝活检发现组织细胞浸润伴肉芽肿形成和噬血现象,血培养为荚膜组织胞浆菌阳性,骨髓活检提示噬血细胞及组织胞浆菌病,进一步进行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基因谱和免疫缺陷病检测,基因结果提示PRF1(FHL-2)和UNC13D(FHL-3)存在杂合等位变异,细胞免疫提示T细胞功能轻微下降。考虑可能是双重异源等位基因突变合并T细胞功能轻微下降,增加了其暴露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后发生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风险。因此具有危险因素的婴幼儿出现喂养困难、生长迟缓,伴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需评估其免疫状态,警惕消化道真菌病。
作者:李倩 王朝霞
内容节选自《儿童消化道真菌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