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M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系翻译和摘取自《肿瘤免疫学:癌症免疫治疗实用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读者更好地理解肿瘤微环境的相关内容。
2.1 简介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癌症治疗的唯一目标是直接清除肿瘤细胞。在未转移性情况下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原发灶来实现这个目标。放射治疗和常规化疗的目标也是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高分裂能力使它们对放疗或化疗攻击更加敏感,使药物对肿瘤细胞更加有效。针对肿瘤细胞突变(如BRAF)的靶向疗法也已经开发出来。
然而,这些方法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破坏非恶性细胞,甚至可能产生全身性后果。为了提高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剂会被偶联到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抗体上,以使它们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而非正常细胞。但如何使这些药物能够顺利地进入肿瘤仍是一个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20年里,肿瘤免疫学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导致对于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特征的描述以及癌症治疗的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肿瘤不再是简单的细胞堆积,而是由肿瘤细胞和炎症组织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结构。肿瘤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这些血管将营养物质和各种白细胞带到肿瘤内部和周围,肿瘤间质中也含有胶原纤维等基质蛋白。正常细胞转化为临床可检测到的肿瘤细胞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例如乳腺癌或结肠癌。因此,肿瘤其实是在炎症和炎性组织微环境发生漫长的癌变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动态结构。
重要的是,最近 20 年在肿瘤免疫学领域有大量研究揭示了由 McFarlane 和 Lewis Thomas 在 1950 年代提出的免疫监视理论的概念。这两位科学家预言免疫监视是一种防治新生肿瘤的生理机制。在10 多年前,对原发肿瘤及其转移灶内具有效应和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的研究,以及原发肿瘤部位这些免疫细胞的密度与患者存活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明确了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
免疫系统采用与消灭流感病毒等病毒时相同的基本机制来对抗癌症,其先天和适应性两个分支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产生细胞因子的效应CD4+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的效应CD8+T细胞以及能够分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B细胞。最重要的是,所谓的记忆淋巴细胞是同时发育的。这些细胞类型都可在肿瘤中进行累积,并且记忆性淋巴细胞可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并可可在遇到具有相同抗原的肿瘤细胞时快速转化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它们在局部对抗肿瘤细胞的同时也防止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这些细胞可从原发肿瘤离开并在进入远处器官之前不断循环,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
15年前,有人提出肿瘤会不断生长直到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达到平衡。只有肿瘤细胞的生长潜力战胜适应性免疫反应施加的压力后才能生长并转移到远处组织。事实上,肿瘤细胞具有一系列机制来逃避免疫防御,包括下调肿瘤抗原或产生抑制免疫功能的分子。
因此,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原发肿瘤的肿瘤微环境以及后期的转移灶中。
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抗肿瘤防御的建立和调控。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与炎症组织中的聚集体相似,这是慢性抗原攻击局部的后果。大量证据表明,三级淋巴结构在建立、维持和控制局部和系统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对抗肿瘤防御和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理解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希望。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抗CTLA4或抗PD-1抗体这类通过激发T细胞的效应功能来缓解免疫防御压力的药物。其他还有针对肿瘤血管药物,如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因子(VEGF)的抗体,或抑制VEGF下游内皮细胞信号通路的分子,有些已被FDA批准用于某些癌症的治疗。事实上,肿瘤微环境提供了一系列潜在的新靶点,这些靶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传统治疗结合,这些传统治疗方法优先针对肿瘤细胞,但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增加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本章中,我们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肿瘤发展史,肿瘤细胞如何在炎性组织中生长,以及炎性组织如何促进肿瘤的发展并参与杀伤。随后,我们将描述肿瘤微环境的功能,位置以及人类肿瘤组织中发现的不同细胞类型,比较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细胞类型对预后的影响,并阐述靶向肿瘤微环境的一些免疫疗法。
长期以来,癌症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和细胞性疾病,现在则被认为是一种组织的和全身性的疾病,癌症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肿瘤微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这在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动态相互作用的了解使人们有可能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找到新的治疗方案和治疗靶点。
2.2 癌症发展史
40 多年前,Peter Nowell 提出由多种诱变刺激引起的基因改变可能是正常细胞向肿瘤状态转变的原因 。根据他的理论,这些随机突变会赋予细胞自主增殖能力和永生能力。如今,我们知道遗传的不稳定性是癌细胞启动的标志事件。事实上,肿瘤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系列突变,人们认为遗传异常的逐步积累最终会导致它们的恶变。平均而言,一个肿瘤细胞一般表现出 120 个非同义突变 ,这些突变不仅赋予它们自主及不受控制的增殖能力,而且还赋予它们一些其他特征,使它们能够在恶劣的人体环境中生存。
2011年,Hanahan和Weinberg发现了癌细胞的主要标志及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解释了肿瘤细胞之所以可以发展为一个瘤块的原因。虽然基因不稳定性和增殖能力的增加仍然是肿瘤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肿瘤细胞也需要与周围的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积极相互作用,以保证自身的存活。因此,肿瘤细胞通常会促进血管生成和炎症,形成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虽然这些促肿瘤功能的获得是新的突变的结果,但是真正使细胞恶性程度更高侵袭能力更强的原因是恶劣环境所介导的筛选。
肿瘤细胞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以由多种因素诱导(Fig 2.1)。我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地暴露于诱变剂,如紫外线,污染甚至病毒环境中。正常细胞通常拥有有效的机制来修复突变的DNA,或者当损伤无法修复时,细胞内的级联反应会促进细胞死亡。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由于DNA修复机制的缺陷,在早年患皮肤癌的风险极高)提示了修复系统在预防癌症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暴露于诱变刺激下的频率。
Fig 2.1 在癌变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免疫和遗传事件
炎症介质也是众所周知的基因改变的促进剂。事实上,炎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许多物质都可以直接损伤非免疫细胞中的DNA。在有害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慢性炎症既可以诱导致瘤基因突变,又可以促进遗传不稳定性,从而促使进一步变化的发生。这种由慢性炎症引起的癌症过程(Fig 2.1)已经在几种病理机制中被描述,包括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石棉或香烟烟雾暴露引起的肺癌、砷暴露引起的皮肤癌、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道癌、炎症性肠道疾病引起的结直肠癌、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以及盆腔炎与卵巢癌的相关性。
炎性致癌介质包括活性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它们分别可以引起DNA损伤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此外,一些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异常细胞或癌前细胞的生长,如胃癌相关的IL-1β和黑色素瘤相关的IL-8。许多其他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促瘤潜能也已有相关报道。
在病毒相关的癌症中,除了感染本身引起的炎症外,病毒遗传物质还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通过改变不同的致癌途径诱导细胞转化。病毒相关性癌症约占所有癌症类型的20%,包括宫颈癌(HPV诱导),B细胞淋巴瘤(EBV诱导),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oMavirus诱导),肝细胞癌(由乙型肝炎和C病毒引起),以及一些胃癌和头颈部癌症(EBV诱导)。
2.3 肿瘤免疫微环境
如上所述,肿瘤微环境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是有很多不同细胞群共存的地方。主要参与者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支持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在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下,血液循环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跨内皮过程迁移至肿瘤部位。在肿瘤组织内,免疫细胞局部增殖、分化、发挥功能、死亡,部分迁移回循环系统。
在这些细胞群中,人们经常可以找到与急性炎症相关的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先天免疫相关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NK 细胞和 DC)以及来自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CD8+ T 细胞、Th1-/Th2细胞和 B 细胞)。
2.3.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 是一个数量相对丰富的细胞亚群,在许多肿瘤中,它们的数量是超过其他类型免疫细胞的。虽然大多数TAM位于肿瘤的边缘部位,但我们也可以在肿瘤核心处发现其密度的增高。TAM具有高度可塑性的表型和功能,目前已经确定的有两种主要亚型:M1型TAM(由Toll样受体配体[如脂多糖和干扰素-γ]诱导),优先表达促炎细胞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2型TAM(由IL-4或IL-13诱导),表达精氨酸酶1、CD206、CD163、IL-4R、TGF-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一些研究结果表明,M1型TAM可增强抗肿瘤 Th1 反应并拮抗调节性免疫细胞的抑制活性,而M2型TAM则主要发挥促进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功能。
2.3.2 NK细胞
NK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中的细胞毒性效应淋巴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控制感染和肿瘤。NK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两个主要机制是:它们可以识别MHC-I类分子表达下调的细胞(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均表现出的一种免疫耐受现象),或与肿瘤细胞上表达的应激诱导配体结合(如MICA或MICB,它们可与NK细胞上表达的NKG2D结合)。
2.3.3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DC) 的主要功能是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生理环境下,DC 吞噬并处理非自身抗原,当它们接收到危险或激活信号时,会被激活并移动到淋巴结的次级淋巴结构,在那里激活初始 B 或 T 细胞。DC 的表型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它们可以产生多种的促炎或免疫抑制细胞因子,以及表达一系列的激活或抑制性的受体,这取决于它们所在的环境。次级淋巴器官是受保护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可产生能够有效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的 DC 。
在许多癌症类型中,肿瘤细胞可产生诱导DC向炎性DC或耐受性DC分化的分子,并可在不同阶段阻断DC的成熟。通常,肿瘤内的树突状细胞表现出不成熟和抑制性的表型。有趣的是,近年来,有几项工作描述了在许多癌症的侵袭性边缘中存在三级淋巴结构 (TLS) ,理论上 在这个区域DCs 是受到保护的,可免受肿瘤产生的抑制性物质的影响,并且在这里可以有效地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
2.3.4 三级淋巴结结构
TLS是在炎症病理状态下发展起来的高度组织化的淋巴集合体。在癌症中,TLS通常发生在肿瘤的浸润边缘和/或间质中,类似于其他慢性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Fig 2.2A 展示了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ccRCC) 中发现的 TLS。TLS 表现出类似于次级淋巴器官的组织结构,包括 T 细胞区(Fig 2.2Aa)和 B 细胞滤泡区(Fig 2.2Ab),并且通常被高内皮微静脉包围。B细胞在TLS中形成生发中心;它们具有活跃的增殖机制和体细胞高突变。T 细胞具有 CD62L+/CD45RO+ 中央记忆或幼稚表型,有些可与表达 DC-Lamp 标志物的成熟 DC 接触(Fig 2.2Aa)或在 B 细胞滤泡的外围存在(Fig 2.2Ac)。还检测到滤泡树突细胞形成网络,在该网络中可以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呈递给高亲和力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位于 TLS 附近。
Fig 2.2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人肾透明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A)三级淋巴结构:(a)CD3+T细胞区(蓝色)中的DC-Lamp+成熟DC(棕色);(b)CD20+B细胞(棕色)和CD21+滤泡树突状细胞(蓝色)描绘出生发中心;(c)CD8+T细胞(棕色)分布在生发中心周围;(d)非TLS-DC-Lamp+DC(棕色)。(B)CD8+T细胞(棕色)(左5×,右20×)。(C)CD163+巨噬细胞(红色)(左5×,右20×),Tum=肿瘤区
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含有不同密度的 TLS,具体取决于肿瘤类型和患者。如下所述,假设 TLS 反映了肿瘤内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它们允许成熟树突细胞将肿瘤抗原呈递给 T 细胞,从而导致 CD4+ Th1 细胞的分化,这种分化反映在 T-bet 的表达和 T-B 细胞的协同作用在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所有这些事件都可以在肿瘤局部发生。TLS 在多大程度上绕过了次级淋巴器官来启动或控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3.5 CD4 +T和CD8 +T细胞
CD4+ T 辅助细胞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 Th1、Th2、Th17、Tfh 和 Treg;每个亚群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总体而言,以 Th1 为导向的反应会抑制肿瘤生长,并且通常与良好的临床结果相关。事实上,Th1细胞可通过产生包括 IL-2 和 IFN-γ 在内的几种细胞因子,在原位增强细胞毒性 T 细胞的抗肿瘤功能。Tfh细胞与 TLS 中的 B 细胞相互作用以帮助产生抗体。
其他肿瘤浸润CD4+ T细胞亚群(Th2、Th17和Treg)的作用尚不是很清楚,但在不同的肿瘤中常与预后不良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肿瘤中的Treg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
(1)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β、IL-35);
(2)抑制DC的发育成熟。
CD8+ T 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负责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由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肿瘤细胞通常在其表面表达突变蛋白。其中许多是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新抗原。活化的 CD8+ T 细胞负责肿瘤细胞的识别和裂解,其机制在文献中有详细描述,其中包括释放细胞毒性颗粒。有趣的是,在大多数肿瘤中,浸润性细胞毒性 T 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例如 PD-1、Tim-3 和 Lag-3),其在生理情况下的功能是与其配体结合时抑制免疫反应。事实上,许多肿瘤细胞可以利用这种抑制机制,并表达多种配体(例如 PD-L1、PD-L2),帮助它们逃避 T 细胞的攻击。
2.3.6 B淋巴细胞
在肿瘤以及其他一些炎症条件下,B 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刺激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增强 T 细胞反应,充当局部抗原呈递细胞,并组织形成维持免疫反应的TLS。B细胞可以发挥所有的这些功能,并且总体上具有抗肿瘤作用。此外,最近的证据表明,它们还可以通过产生 IL-10 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3.7 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时空动态
趋化因子确保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的局部迁移,细胞因子促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此外,许多肿瘤被含有细胞外基质的基质所包围,这些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构成,这些成纤维细胞可以形成胶原纤维并产生酶,如金属蛋白酶,这些酶促进组织内的局部侵袭,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向循环系统进而向其他组织的迁移。
这些过程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肿瘤微环境是一种组织依赖性的结构,其中免疫细胞是共同的组成部分。
Fig 2.2B 说明了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肿瘤区中存在 CD8+ T 细胞。仔细观察免疫微环境的组织结构发现,细胞在肿瘤区域的分布并不均匀。淋巴细胞(T 和 B 细胞)在浸润边缘的组织边界区域中比在肿瘤中心更丰富。它们可以分散或聚集在聚集体中,在浸润性边缘和/或基质中形成 TLS 。大多数 T 和 B 细胞具有记忆表型,CD8+ T、CD4+ Treg、Th1、Th2、Th17 和 B 细胞以不同的密度被检测到,而幼稚 T 细胞和 CD4+ Tfh 仅存在于 TLS 中。在肿瘤基质中可检测到 NK 细胞,一些T细胞可在肿瘤中心部位检测到。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髓系细胞以高密度存在于肿瘤浸润边缘和肿瘤中心。
Fig 2.2C 提示靠近肾细胞癌浸润边缘有高密度 的CD163+ M2型巨噬细胞。未成熟的树突细胞以低密度存在,分散在整个肿瘤区域,而成熟的树突细胞通常存在于TLS内,与T细胞密切接触(Fig 2.2Aa)。
值得关注的是,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成分随着肿瘤进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这是一种肿瘤依赖性的方式。另外,T细胞在结直肠癌的早期阶段和在肾癌的晚期阶段更多。结直肠癌B细胞密度随肿瘤分期增加而增加,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髓系细胞的密度也随肿瘤分期增加而增加。因此,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形成了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肿瘤依赖性的“免疫景观”。
OncoLab 平台发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