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SCO 2021 | 第壹现场:MSS型肠癌最新研究进展重磅解读,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极富探索空间

2022-03-12作者:赵梦雅资讯
结直肠癌非原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师专科领域学术水平及临床专业技能,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CSCO学术年会于2021年9月25-29日在线上展开。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作为其中一员,独家承办官方【第壹现场直播间】。


本期,我们隆重邀请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作为会议主持,并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莅临直播间,参与【星际领航大咖谈-专家齐聚云端,带你领略结直肠癌学术前沿】,围绕肿瘤治疗前沿进展讨论,分享临床见解和真知灼见!



【会议主持

陈 功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副秘书长

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常委

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秘书、执笔人

CSCO全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MD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转移性肝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会员

广东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员

《NCCN直肠癌指南》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副主译

《中外胃肠外科杂志》编委

《癌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肿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Annals of Oncology杂志结直肠癌中文版编委

 The Oncologist杂志中文版编委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医学前沿》特约述评专家及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7篇,包括Dis colon & rectum,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Ann Oncol, Int J Colorectal Dis, BMC Cancer, British J Cancer, Plos ONE,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Scientific Report、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华医学杂志等






【李健教授】

PD-L1单抗治疗MSS型肠癌未来可期

PFS及OS建议作为相关研究主要终点




李 健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大肠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委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肝转移学组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委会常委兼青委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软组织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电子版》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肿瘤临床与研究》编委

基因分型指导下的消化道肿瘤个体化药物治疗与多学科治疗

责任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著3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10本


陈功教授:在此次CSCO大会上,您分享了一项多中心结直肠免疫治疗II期研究,请您谈谈此次报告的内容会为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指导意义?


李健教授:分享的两项研究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MSI-H肠癌及实体瘤的II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人群中客观缓解率(ORR)均为40%左右、疾病控制率(DCR)约70%-80%、一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约12个月、最终的总生存期(OS)结果尚未公布。研究中的两个药物未来都将在中国上市,这对中国的CRC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陈功教授:MSS型CRC是冷肿瘤的代表,请您谈谈,MSS型患者的治疗进展?未来有哪些研究值得开展?


李健教授:CRC冷肿瘤的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临床研究试图通过联合免疫调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取得突破,但最终效果不明显。在此,我们不妨转换一个思路,若ORR无法获得明显差异,可以将研究的主要终点设置为PFS和OS,也许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另外一些涉及免疫治疗的研究也正在尝试中,包括细胞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等等,期待研究完成后可以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最终结果。在MSS型患者的治疗中,联合治疗是必然之路,但怎样联合、什么时机联合、是否有其他更多的联合治疗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邱萌教授】

MSS型肠癌治疗难点与痛点并存

免疫加载靶向的联合诊疗模式有望写入指南




3.3.png

3.3.png

邱 萌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医师

教授,研究生导师

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带头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青委副主委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委员

CSCO肿瘤药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化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肿瘤学会理事,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常委等


陈功教授:请您简要谈谈MSS型肠癌的治疗难点有哪些?目前有哪些前沿进展?以瑞戈非尼为代表的多靶点TKI类药物可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邱萌教授:MSS型肠癌治疗痛点与难点并存,但很多小样本的研究也提供了亮点数据。例如在晚期肠癌中,联合治疗是普遍应用的治疗策略,包括一线化疗联合免疫,不同机制靶向药物如抗EGFR或抗血管类与免疫联合,针对特殊基因型如BRAF突变肠癌的靶向免疫联合等,从总体发展趋势出发,免疫联合靶向±化疗仍具有探索空间,一些小样本研究也显示了组合方案在ORR结果中优异的表现,期待未来大样本量的研究提供更客观的佐证。


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是MSS型肠癌免疫治疗领域联合策略最常用的一类药物。以瑞戈非尼为代表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从机制上不仅可以抑制血管新生,对免疫相关的其他受体也有潜在抑制作用。目前单臂研究已显示免疫联合多靶点药物可望提高生存获益。期待未来多靶点药物能够与免疫治疗碰撞出更多火花。


陈功教授:您认为免疫加载靶向的联合诊疗模式是否能起到“1+1>2”的效果?


邱萌教授:2019年,REGONIVO研究显示,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组的ORR达到33%;2021年ASCO大会上,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显示,这种瑞戈非尼联合IO的治疗模式可以显著延长患者OS。瑞戈非尼药物累积了最多样本例数的前瞻性研究数据,包括独立评审的北美REGONIVO研究等,虽然研究设计严格,最终ORR不高,但OS接近12个月,与既往三线TKI单药治疗研究比较仍有明显延长。因此,对瑞戈非尼联合PD -1单抗治疗未来转化为OS获益也充满了信心,希望有与标准三线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经过高级别证据的充分证明后,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的模式才有望写进指南,成为标准治疗方式。






【袁瑛教授】

CRC 2021版指南再更新

靶向与免疫治疗地位再提升




袁 瑛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实用肿瘤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遗传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遗传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委会主任委员

发表文章200+篇,SCI论文100+篇;201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16年第一届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7年美国南加州结直肠外科医生协会奖。2004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二梯队)


陈功教授:本次更新的2021版指南,相较以往有哪些更新亮点?这些更新点可能会对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带来哪些变化?


袁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于2017年正式问世,每年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的进展、药物可及性、医保政策变化作出相应更新。2021版指南更新主要涉及以下3大方面:首先是人群筛查,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50-74岁人群直接推荐结肠镜筛查(一级推荐),在三级推荐中新增了粪便DNA检测和CT结肠成像。其次是内科药物治疗。(1)转化治疗,针对RAS/BRAF野生型需要快速缩瘤的患者推荐三药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三级推荐)。(2)根据药物可及性和患者个体化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晚期患者治疗方案。例如在姑息治疗中,无论一线、二线还是后线,都推荐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患者选择免疫治疗,姑息一线优选帕博利珠单抗,姑息二线和后线治疗不界定PD-1的具体类型。第三,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中,对于低位直肠癌保肛存在技术困难及局部分期偏晚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增加了基于中国自己的研究的伊立替康同步放化疗的强化方案和RAPIDO模式的推荐。这一系列的更新反映出我国CRC领域紧跟国际前沿、根据中国患者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希望每年指南更新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CRC诊疗水平的提高,惠及更多患者。


陈功教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MSI/MMR检测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的检测方法应当注意哪些检测要点和规范?


袁瑛教授:MSI/MMR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第1种为免疫组化法,检测4个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任何一个蛋白存在表达缺失都被定义为dMMR。这个免疫组化在医院病理科均可实施。第2种为一代测序法,检测基因组中若干个微卫星位点,若5个位点中有2个不稳定则称为MSI-H,该方法也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检测,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实施度高。第3种为二代测序法(NGS),但建议采用有一定资质的公司和检测平台进行。由于病理科对dMMR的判读结果可能不完全一致,导致免疫组化法和一代测序法所得出的结果吻合度波动于50%-90%之间。二代测序法与一代测序法的吻合度高达90%以上。个人的临床实践中,需要一代或二代测序结果验证后方能推荐患者使用PD-1单抗治疗。




【主持总结】


最后,会议主持陈功教授总结到,非常感谢李健教授、邱萌教授和袁瑛教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关于CRC靶向、免疫及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三位教授分别从MSS型肠癌治疗痛点和难点、联合治疗对MSS型肠癌治疗疗效、临床上常用的三种MSI/MMR检测方法、2021版指南更新解读等角度进行详细的解答和阐述。期待未来CRC领域可以开展更多大规模的靶向治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佳的实践指导,让CRC患者取得更大的获益。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