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能赚百万年薪?

2020-11-22作者:壹声人文

医生的收入高不高?问题越短往往越难回答,因为外延更丰富。比如问收入高不高,是指主治医师还是主任医师?北上广深还是小县城?阳光薪酬还是包括灰色收入?


一个最基础的判断是:整体上医生的明面收入偏低,但一部分医生实际收入又很高。这种畸形的落差,会带来道德风险,有可能对患者产生伤害,也可能让有些医生处于焦虑和恐惧中。


让我们一点点说。

1

一位高薪医生的收入结构


数字最直接,先从百万年薪说起吧。


有一些特殊的医生,高薪是知名的,比如整形医生,有经验、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刀医生,正常一个月能赚15-20万元。


不过整体而言,在现有的事业单位型的人事制度下,阳光收入超过百万的公立医院医生数量很少。


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张强,2012年时是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准备辞职时写了一条微博“离开体制,意味着放弃约40万的合法年收入”。40万是指拿到手的钱,这里面工资很少,扣除各种社保和个税以后,工资单上每个月大概剩两三千,此外还有一部分津贴,但最大头还是特需门诊的收入,一个特需300块,属于医生的部分是三分之一多一点。


40万的税后收入,在上海的主任中,算中等。2015年时有个统计,上海的主任医师人均工资性收入是48万,这里应该是指税前收入。如果放眼全国,能超过上海的估计只有深圳。


但算上飞刀、讲课费、回扣等等工资外收入,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收入没有定数,到底是多少,说不清。张强是这么说的:“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是不可估量的,(外人)不知道的,连我自己都不稳定的”。


我们只能模糊地感知一下。


先说飞刀,大城市的外科专家到各地做手术,如果按每台手术1万元计算,一天三台就赚3万,每周出去一次,就月入12万了。飞刀入最高的,应该是骨科医生,名声大、技术精湛的大专家,一年赚上千万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作者认为这其实对医患双方都有利,医生赚了钱,病人治好了病。作者的一位同事的父亲,十年前脊椎骨折,当地医生没把握做手术,省城来的专家把他治好了。如果没有飞刀,病人到省城或者北京上海去就医,不止折腾,有可能延误治疗,而且可能花费更多的钱。


再说讲课费,专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场收几千到几万都有可能。如果是药企组织的学术研讨会,那频次就会比较多,一位医生朋友算过一笔账,一场大概3000,如果是特别牛的大三甲内科主任,一周3-4场很稳,多的5-6场,算下来就是1-2万,一个月5-6万,全年无休的话,一年60万左右。


2

不少,是多少呢?


张强估计,上海超过一半的科主任,会达到这个数。


而另一位准一线城市的医生朋友认为,在他所供职的属于中上等的三甲医院,大概5%的医生实际收入可以过百万,其中1%是内科科主任这一级,另外4%是外科副主任以上级医师。数量的区别在于,内科要求是行政级别的科主任,而外科职称上到副主任医师以上就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头来自于外出会诊和飞刀。


主任毕竟在少数,按卫生统计年鉴的数字,正高(主任医师)的比例,在所有医护中占2.5%,副高占7.3%。


大部分的医生,是很难获得这个收入的。

3

从一辈子来看,医生的投资回报高不高?


张强的同乡、族亲张文宏今年大红,有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回忆:我本科了6年,硕士读了3年,博士读了4年,读个读了13年。“你们一般读4年就开始挣钱了,对吧,我读了13年,9年的时间基本都在读书,很低微的学生工资,应该是非常苦的”。


张文宏的一席话,道出医生成长道路的漫长。这条路的开端,是相对比较清苦的。不只是医学生阶段,毕业后参加工作,到发光发亮,中间也还隔了一段时间。


正式上岗之前,需要规,一个月几千块钱工资。过了规培就好一点,有一位朋友30出头,北京三甲医生,目前是住院总医师,基本工资4500多,绩效工资6000左右,算上公积金,一个月到手16K,一年接近20万。


这位朋友的规划是明年成为主治,顺利的话,36岁升副高,40岁以后年收入在30-40万,如果努力点,50-60万是相对轻松的。当然,也有的医生到了40岁还是主治,这样的话,收入很难提升。


另外,在三四线城市,特别中西部地区,机会又要更少一点。


如果把一开始的清苦和35、40岁能独当一面以后的相对宽裕都算上,医生远超过其他职业的学习成本,投资回报率高不高?


张强的回答是:以金钱来算的话,医生性价比不是太高。在最需要钱的时候,最需要时间的时候,都在奋斗,年轻时成家,没办法给家里更多的钱,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更多时间去陪伴。


但是,医生这个职业稳定,不会朝不保夕。而且,医生还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奋斗了十几个小时把一条命救下来,家属也没送你什么东西,甚至都没感谢你,但你看着病人第二天还活着,这种成就感是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4

医生凭什么赚到高薪?


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应该和他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相匹配。医生的价值就是为患者治病,或者帮助患者少生病,按照正常的逻辑,那些能赚到高薪的医生,就是在治病和防病这一方面做得更好。


前段时间钟南山的1200元挂号费争议很大,但对于更能帮助患者的医生,这样的费用是值得的。


比如作者同事的父亲,没把握做手术的本地医生和来飞刀的专家,费用就应该不一样。再举个例子,这位同事的母亲今年住院,同一个CT片子,为症状不够典型,感染科一位年轻医生看不出毛病,而同一个科的主任医师一看就认为很像肺结核,建议去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后来在那里确诊。


按照同事的想法,如果付给年轻医生的诊费是50块,那么他非常愿意付给那位主任医师1000块。因为如果不尽快确诊,他的母亲要承受更多折磨,而且也要花更多钱。


所以,作者认同应该给优秀的医生更高的报酬。当然,越透明越好。如果实际收入偏低,同时又有空间获得很高的实质收入,那么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对患者,可能意味着过度诊疗、过度用药,带来本不该有的副作用。对医生,则意味着不安全感、压抑、焦虑,每年都有医生因收回扣被判刑,不时也会传来医生因回扣被查而自杀的消息。


5

年薪百万的医生,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世界最好的医院,梅奥诊所已经实行了近100年的年薪制,目前,医生年薪大多在20-60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没有奖金、没有分红。


设立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使得医生的出诊数量、手术数量不会影响到收入,只要考虑怎么把病人治好就可以。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与归属感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往高层次的需求,钱的重要性越低。


这样去看,年薪制是直接把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这一类低层次需求满足了,让员工用更多的精力去追求高层次需求。


梅奥诊所有一位布鲁贝克医生,在退休时说:他一生中从未工作过一天。当他走进办公室,走进诊所,走进医院的手术室或者化验室,他是去玩去了。所以他感觉在梅奥的30年如消遣一般快乐,于是说他一生中从未工作过一天。 


那么中国的高收入医生会这样吗?举几个我知道的例子。


不久前,张文宏和团队获得了无锡市政府1200万元奖励,这笔钱张文宏没有留为己用,而是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捐给以他导师翁心华教授命名的青年基金,为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青年医生提供扶持。


张强的想法是“医生有本事,为什么不可以站着、阳光地把钱挣了,而且要给病人更好的服务?这是最理想的”。


这几位都是正面的例子。当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的人上500万的房子,还想着住5000万的,所以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够把人心中的天使一面激发出来。

不过,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还是应该尽可能去奖励那些最能帮助患者的行为。


比如说,面对一个普通感冒患者,是告诉他回家喝白开水,还是开一堆药?面对一个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是按病情放一个支架,还是放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着收回扣,抑或是失去回扣以后干脆回避风险放弃手术?


选择哪种行为的医生得到奖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


好了,就说这么多。


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好奇心伴你一生。


来源:八点健闻Plus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