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是所有的皮肤“化脓”都是细菌感染

2021-10-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病例资料

1. 男性,71岁,汉族。

2. 主诉:右足肿痛3个月

3. 现病史: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肿痛,局部发红,皮温升高。经青霉素治疗1周后,红肿加重,蔓延至右小腿。改用头孢菌素治疗5天,病情无好转。出现右足大量渗液,为黄色液体,偶有血性渗液。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皮肤软组织感染”,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6天,右下肢红肿扩展至膝盖下方,胀痛,不能下地行走,右足出现多处大小不等结节及水疱,无瘙痒。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替安+利福平治疗,疗效欠佳,于2018年7月12日入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住院治疗。

4.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


入院检查

1. 体格检查:

T36.3℃,P80次/分,R20次/分,BP 140/80 mmHg。

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右下肢皮肤红肿,范围包括右足及右小腿中段以下皮肤,可见散在黄豆大小结节,多处黑色痂皮,部分脱落,皮肤,水肿,压痛,右下肢活动受限,如下图所示:


1.jpg


2. 实验室检查:

分析:WBC 8.83×109/L,NE% 55.4%;

炎症标志物:CRP:<3.23 mg/L。血沉:19 mm/h,PCT:0.05 ng/ml。

生化:肝肾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

(外院)单侧血培养阳性,为溶血葡萄球菌,苯唑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敏感。


临床思维

1. 病例特点:

老年男性,否认疫区居住史。无免疫缺陷,无HIV感染史。患者以红肿热痛起病,反复抗菌治疗无效,入院体检可见病灶局限于下肢,黄豆大小结节,多处黑色痂皮,部分脱落,皮肤,水肿,压痛,右下肢活动受限。曾有血培养阳性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综合以上表现,按常规思路首先考虑皮肤软组织细菌性感染,合并血流感染不除外。


鉴别诊断如下:

脓疱病是一种易于接触传播的浅表皮肤感染,不累及真皮,以脓疱和结痂为特征性表现。脓疱病分为:非大疱型、大疱型,另有一种特殊类型脓疱病称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灶初发为小水疱,可伴周围红晕,迅速变为脓疱后破裂,脓性分泌物干涸后上覆金黄色厚,不易剥脱。常伴瘙痒,不伴疼痛,可伴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全身症状轻微。本例病灶表现与之相似,需行病原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急性淋巴管炎:蔓延很快,亦可呈慢性病程,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一般不化脓,也很少有组织坏死。急性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或面部。常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外周血白细胞通常升高。多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C组、G组溶血性链球菌少见,可由金葡菌引起。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后可表现为慢性感染,本病皮肤表现与其类似,但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有待进一步鉴别。


蜂窝织炎: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其他β溶血性链球菌属(如C组和G组溶血性链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的细菌侵入皮下、筋膜下及深部疏松结缔组织而引起的广泛、弥漫的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常出现临近淋巴结肿大,可形成局部脓肿、局部皮肤坏死。全身症状有乏力、寒战、发热,可出现菌血症。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蜂窝织炎多为急性,但若为低毒力病原体形成的感染也可呈迁延性变化,本患者病程较长,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能性较小。



诊疗结果

患者入院后经验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4 g q12h+磷霉素6 g q12h静滴抗菌治疗,辅以局部换药。 


继续完善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风湿: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白介素-2受体1002 U/ml,白介素-6: 2.22 pg/ml,白介素-8:97.7 pg/ml。淋巴细胞分类:CD3+:74%。CD4+:46%。CD8+:22%。CD4+/CD8+比值2.09。T+B+NK 99%;

病原学检查:(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阴性;(血)T-spot:阳性。(A孔6,B孔7);(脓液)真菌/分枝杆菌培养:阴性;血培养+鉴定、真菌/分枝杆菌培养(血液):阴性;血培养+鉴定、真菌/分枝杆菌培养(骨髓):阴性。


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如下图:


2.jpg



临床思维


由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3天疗效欠佳,需要考虑少见病原体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


1. 少见病原体感染:

皮肤结核:此病最常发生于四肢指端,常累及手指和手背。皮肤病变通常为孤立性的,表现为直径1~5cm紫罗兰色或棕红色的无痛性硬结,通过向周围延伸生长。可能存在中央消退和萎缩。可排出脓性引流物。患者皮肤病变特征与此不完全相符,但入院后T-spot检查弱阳性,不能完全排除,可行结核涂片、培养、X-pert、病理等检查鉴别。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多发生于外伤及手术操作后,NTM皮损常表现为多样性,可表现为溃疡、斑块、毛囊炎、红斑状丘疹以及结节。软组织常表现为局限性蜂窝织炎、脓肿或单个轻微触痛结节。患者无外伤、手术史,但T-spot检查无法鉴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故仍需完善X-pert、病理、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抑制状态,临床表现为瘙痒和疼痛,继之出现水泡性病变。活组织检查,特异性IgM抗体,PCR检测病毒DNA可以明确诊断。


2. 非感染性疾病:

皮肤血管炎:是一类有皮肤表现的血管炎,以血管壁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紫癜、皮下结节、水疱、血疱、坏死、溃疡等多种皮肤损害本例患者皮肤表现为结节伴水疱,但入院后查风湿自身抗体阴性,CRP,ESR无明显升高,必要时行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皮肤淋巴瘤:淋巴瘤累计皮肤软组织如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其表现多为片、斑块及丘疹样皮损,可类似软组织感染,且经常与软组织感染同时发生,可行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血管组织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四肢。主要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有些伴有疼痛或与肿块压迫相关症状,此病人不能排除。需要皮肤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故7-16起用多西环素0.1g q12h覆盖部分少见病原体,并继续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后于2018-7-19行皮肤活检术。


进一步检查

2018-7-20 皮肤活检组织送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查:检出人疱疹病毒8型(HHV-8)


2018-7-21(右足皮肤组织)真皮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团块状增生,部分内皮细胞核大,有异形,细胞团块中大量不规则血管裂隙形成,可见红细胞外溢,考虑卡波西肉瘤。阿新蓝染色:真皮内小片状阳性反应。免疫组化:CD31(+),CD34(+),ERG(+),HHV8(+),Ki-67(5%~10%)。


临床诊断

最后诊断:卡波西肉瘤

诊断依据:患者以右下肢皮肤结节伴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使用多种抗菌治疗方案效果欠佳,皮肤活检高通量DNA检测:检出HHV-8。皮肤活检病理确诊。



林东昉教授点评

1.以下肢红肿热痛为主诉就诊的病例很多,内外科均可见到。有的病例为一侧肢体,从足部迅速往上发展,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典型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不难。但有些患者双下肢对称性发病,或是局限于某处,或是并没有感染常见的发热、白细胞升高的合并症状,这时,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扩展思路,综合考虑。病原体到底是什么,致病性的强弱,之前是否用过抗感染药物,或是合并血管病变等问题都在应考虑的范围内。


2.从本病例而言,尽管本病例起病时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但反复抗菌治疗无效,局部症状仍在进展,并无常见感染的全身表现,应考虑是否存在少见病原体、低毒力病原体感染,或是非感染性疾病,此时皮肤活检非常重要,有可能获得病原学诊断,甚至推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3.重视新一代测序(NGS)等各种检测技术:在二代测序越来越被重视和认可的今天,合理应用二代测序等技术手段以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如今越来越多,可诊断一些少见病原体感染,以及病毒感染等常规技术很难明确病原的感染性疾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合理选用相关技术,与常规检测搭配,也是感染科医生应具备的技能。


拓展阅读

卡波西肉瘤:Kaposi肉瘤(Kaposi sarcoma,KS)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惰性肿瘤,常为多灶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经典型、地方(非洲型)、移植型(免疫抑制型)及AIDS相关型。本例中患者长期居于原籍,无明显免疫抑制因素,无HIV感染,临床考虑为经典型KS。经典KS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多累及下肢皮肤,常见皮损表现为色斑,片,结节或斑块,可伴有发热,瘙痒,疼痛及继发性淋巴水肿。本例中患者病程中无发热,起病皮损以结节伴水疱为主,常会被误诊为湿疹或脚癣继发感染。除皮肤病变外,经典KS可累及内脏器官(胃肠道,呼吸道为主),可引起便血,肠梗阻,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经典KS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真皮中裂隙血管聚集、基质中梭形细胞增生皆为特异性表现。目前KS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病变局限于皮肤黏膜)、放射治疗(对经典KS及AIDS相关KS疗效较好)、瘤内化疗(多用于广泛播散KS,常用化疗药物为长春碱)及手术治疗等。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流行病学研究提示,KS与HHV-8感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KS患者中血清HHV-8阳性率接近95%。HHV-8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和EBV同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细长病毒属。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大陆HHV-8的感染率约为11%,大陆HHV-8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维吾尔族人群中HHV-8血清阳性率超过40%。HHV-8的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另外性接触、输血、器官和骨髓移植以及母婴垂直传播均有潜在的传播风险


HHV-8在感染的宿主细胞内以潜伏感染状态(latent infection)可溶性周期复制状态(lytic cycle replication)两种状态存在。在体内,HHV-8大部分为潜伏感染状态,此状态下病毒基因表达受限,不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在机体失调、免疫缺陷等刺激因素的作用下,潜伏感染状态可转为可溶性周期复制状态。此时病毒DNA由病毒编码的聚合酶复制并包裹在感染性毒粒中,病毒基因表达不受限制,病毒DNA可感染循环B细胞。


HHV-8感染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HHV-8 原发感染和 HHV-8 相关疾病的表现。HHV-8原发性感染多以发热,皮疹,腹泻等缺乏特异性的自限性症状为主。而HHV-8相关疾病最常见即为KS,除此之外,多中心Castleman病(multicentricCastleman disease,MCD)、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淋巴组织增生失调疾病也被认为与HHV-8感染密切相关。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蛋白酶抑制剂可降低血浆中HHV8的病毒载量,或可改善HHV-8相关疾病预后。但抗病毒药物对游离病毒DNA抑制能力较差,在潜伏感染期疗效欠佳。



作者:崔旭东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感染科 

           默涵 王明华 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本文转发自华山抗生素所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