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进入学习↓↓
既然血糖高了不好,为什么不建议将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呢?
对于糖尿病管理而言,从早筛早治、自我管理到患者照护,血糖监测都是最直接的呈现形式,也是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最直观的反馈。然而,很多人对血糖监测的认知及应用仍存在不少误区……
临床上反映血糖水平正常的指标有3个,包括空腹血糖(正常值3.9~6.1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正常值<7.8 mmol/L)、HbA1c(正常值4%~6%)。
研究表明,血糖及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减少密切相关,但是,血糖和HbA1c 水平不是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后,实施分层管理。
对于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而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采取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
而且,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高血糖固然容易引发诸多健康问题,但低血糖的危害可能比高血糖危害更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即可,而非要达到健康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3.9~6.1 mmol/L)。
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既包括反映“点”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也包括反映“线”的持续血糖监测(CGM),还包括反映“面”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等。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我们常说的“指尖血糖监测”,可反映实时血糖水平、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也可结合生活日志,评估生活事件,反馈患者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变化情况,还是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最直观的反馈方式。
CGM是一种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患者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能够直观了解食物、运动、药物及情绪对血糖的影响,为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HbA1c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但HbA1c既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也不能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因次HbA1不能代替血糖监测,也不存在比血糖监测结果更准确的说法。合理的血糖监测应“点”“线”“面”结合应用,以便达成血糖的良好控制。
目前各临床指南中对自我血糖监测的规范化操作,尤其是采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尚未完全统一。
不同的血糖仪种类、手清洁方式以及血糖值范围等均可能对前两滴血的血糖值造成一定影响。但整体而言,只要按照正规操作,在清洁方式(75%酒精消毒后自然风干或肥皂水洗手后完全晾干)和采血方式(不用力挤压指端)正确的条件下,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用于快速血糖测定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而且各类血糖仪使用说明书中均未提及采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进行测定。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学消毒、正确采血才是关键,采用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都是可以的,不必过于纠结。
取出试纸,注意试纸是否干燥,取出后应立即保持试纸盒密封,防止剩余试纸氧化或受潮。
检查、核对血糖试纸条批号、有效期及调码(如需要)是否正确。
将试纸插入血糖仪,待仪器出现可测量的提示,表示试纸安装正确。
用75%酒精棉球擦拭采血部位,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皮肤穿刺。
采血部位通常采用指尖腹部两侧末梢毛细血管全血,十指均可, 水肿或感染的部位不宜采用。采血前应保持双手自然下垂10-15秒,使指尖充血,冬季还需适当增加手指血液循环,如用热水洗手或热毛巾敷一下。
皮肤穿刺后,从手指根部两侧缓慢轻柔向指尖按摩,使血液慢慢溢出用于血糖监测,避免局部过度挤压。
将连接血糖仪的试纸轻轻靠近指血边缘使其一次性吸取足够血量,等待血糖仪显示血糖值,过程中不可拔出试纸。
测试完毕后需取下试纸与针头丢弃,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可重复使用。
出现血糖异常结果时应重复检测一次,若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3.9 mmol/L)且复测结果仍为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如心悸、出汗、恶心、震颤等)应含服糖块,静坐休息,15分钟后再测。
血糖测量后应进行记录,包含日期、时间、结果、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事件等,方便就诊时医生了解血糖变化。
将血糖测量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器等)存放于阴凉、干燥、清洁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