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个瞒了50年的骗局:这才真的是“糖衣炮弹”!!!

2020-06-27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近期知名资讯网站Medscape首页置顶了一篇文章:Metabolic Disease: Is It the Fat, Sugar, or Processed Food?(代谢性疾病:是脂肪,糖还是加工食品),再次将饮食话题顶上风口浪尖。


封面.png


全民养生的年代,上至99,下至19,问问什么是健康饮食,能得到全国统一发放的答案: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高盐、高脂』人人喊打,殊不知被放松警惕的这种调味料也不能多吃!


那就是

糖!


微信图片_20200627151817.jpg


比起高盐,高糖更具有“隐蔽性”。


你以为饮料、面包、蛋糕……这些甜的东西才含糖?


微信图片_20200627151827.gif


错!很多吃起来根本感觉不到甜味的东西,也含糖。


比如膨化食品


微信图片_20200627151832.png


比如牛肉干,还是麻辣味的!


微信图片_20200627151837.png


糖,无处不在!

但它的危害却被低估了!




糖与癌症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在线刊发一项来自法国团队的研究,分析超过10万人的数据指出:含糖饮料消费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该研究纳入101257例18岁及以上(平均年龄42.2)的参与者,研究发现,每天饮用100 ml含糖饮料会导致患癌整体概率增加18%,患乳腺癌概率增加23%,即使纯果汁也会产生同样影响。


在这项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含糖饮料的摄入与整体癌症和乳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纯果汁也与整体癌症的风险呈正相关。




糖与糖尿病



除了致癌,糖与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更直接。


《糖尿病治疗》上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大量食用果糖易患糖尿病。每天喝1~2罐250ml含糖饮料的人,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26%。


2013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总热量摄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中等量(40g/天)的果糖摄入就能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诱发糖尿病。





???


摄入过多糖有这么大危害,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早就对『高盐』、『高脂肪』戒备重重,可以说是不同年龄层、人人都知道“敬而远之”。

但对于糖、对于甜食,除了糖尿病人、想要保持身材的人外,大部分人却概念不深?并没有把糖与疾病联系在一起?

 在制糖业的操控下 



糖的危害被隐瞒了50年!




2016年9月12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收录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科研人员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在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了一个埋藏50多年的惊天阴谋。


微信图片_20200627151842.png


尘封已久的文件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制糖企业给哈佛的营养学家“塞红包”,要求写一篇综述来弱化糖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


5万美元“买通”科学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营养学专家一直在研究各种营养成分与心脏病的关系,也给出了许多日常营养饮食建议,但是在这些大家普遍接受的科学建议背后,有企业为了自身商业利益,从中作梗。


一开始,几家制糖企业组建了一个名叫“糖类研究会”的组织,现在这个组织已经更名为“糖业协会”。该组织向三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薪酬,请他们发表有关糖、脂肪、心血管疾病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综述报告。


报告中引用的研究都经过该协会精心挑选,这篇“加工”好的文章在1967年成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文章把糖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描述得微乎其微,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饱和脂肪。


看似机缘巧合,实际上可能是深谋远虑。文件中记录了一位名叫约翰•希克森的行业高管,在1964年就开始制订计划,要通过“研究、宣传和法律法规”来转变大众对于糖类的印象。


因为当时的研究开始把高糖饮食习惯与心脏病高发联系起来,为了减少不良影响,糖业协会下了一盘大棋。


就这样,糖顺利被洗白,“这些企业成功地把大众的注意力从糖类引开了”。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有无数的人因为糖而影响健康,但糖的危害都没有出现在学术文章和官方膳食指南里,饱和脂肪独自承受骂名……




一口糖从上到下毁全身!



含糖饮料伤大脑!


2017年3月5日发表在《阿兹海默症和痴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过多的糖(尤其是含糖饮料中的果糖)对大脑有害。研究人员使用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的数据发现,频繁喝含糖饮料的人更容易出现记忆变差的情况,大脑体积更小,尤其是海马体明显变小,海马体对于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


糖与心血管疾病


2017年《Clinical Science》刊出的一项研究指出,经过12周的高糖饮食之后,肝脏脂肪含量高的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脂肪代谢出现了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相关的变化。研究结论表明,摄入过多的糖能够改变脂肪代谢,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细胞》子刊:高糖促炎!


2019年《细胞》子刊《免疫》杂志上刊发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团队的研究成果,“超标”的葡萄糖就像给细胞上满了汽油,诱使线粒体以大功率运转,产生的活性氧(ROS)激活了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从而促进辅助T细胞17(Th17)生成,导致免疫系统进一步失衡,加剧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糖的罪行清单可能是又要加一条了。


糖会升高血尿酸,导致痛风发作!


2007年8月《高血压》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在控制了体重等影响因素之后,摄入含糖饮料或食品添加糖者,血尿酸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果糖摄入越多,未来患痛风的可能性越高。


可怜许多痛风患者不敢喝酒,聚餐时大喝饮料,却原来果糖类饮料的危害也很大。


糖,增加死亡率!


2019年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于《循环》(Circulation)刊文指出,与每个月喝含糖饮料少于一次的女性相比,每天喝两份以上(标准杯、瓶或罐)含糖饮料的女性,过早死亡的风险将增加63%。同样对于男性而言,每天喝两份以上含糖饮料,过早死亡的风险将增加29%。


为了健康,少吃点糖!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倡导“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


在“三减”中,除了减盐、减油,另一项重要的就是减糖!


2019年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方案中指出,将开展“减糖”专项行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为了健康,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行动,减少糖的摄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转载请注明来源。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