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6月10日,第13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卫星会于北京线下盛大召开,会议立足于消化道领域国内外“双视角”,消化道领域大咖齐聚线下,激发学术思维碰撞,共探领域前沿进展。
会议邀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白莉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在开场致辞中共同预祝此次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卫星会顺利召开,和黄医药卫星会汇聚国内消化道肿瘤领域专家学者,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诊疗策略,探讨消化道肿瘤临床治疗难点,期待此次会议能够促进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旨为带来患者获益更优的治疗选择。本文就此次会议重点内容掇菁撷华,以飨读者。
图1 白莉教授和李健教授致辞
图2 王晰程教授作主题汇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晰程教授追溯血管生成理论机制的提出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诞生过程,抗血管生成目前在晚期结直肠癌及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靶向VEGF信号通路的抗血管生成是胃肠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结直肠癌治疗中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大分子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通过不同的方式阻断VEGF信号通路,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标准治疗。
AVF2107g研究[1]、E3200研究[2]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分别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一、二线治疗时,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且持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显著延长mCRC患者OS[3-5]。三线治疗中,呋喹替尼作为我国国产原研小分子TKI,在FRESCO研究[6]中展现出了良好疗效与安全性,呋喹替尼用于二线及以上标准化疗失败的mCRC,延长中位总生存期(mOS)至9.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至3.7个月,成功在我国获批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并于2019年纳入《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7]三线治疗Ⅰ级推荐(ⅠA类证据)。
上市5年来,呋喹替尼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临床运用,接受过呋喹替尼治疗的患者已超过7万名。在大型国际多中心FRESCO-2研究[8]中,呋喹替尼延长mOS至7.4个月,mPFS至3.7个月。基于这一结果,和黄医药递交的呋喹替尼用于治疗mCRC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并予以优先审评。在FRESCO和FRESCO-2关键性研究中,呋喹替尼疗效不受前线抗VEGF治疗影响,仍能获得一致的生存获益[7-8],针对前线抗VEGF大分子单抗耐药后,抗VEGF小分子TKI可发挥其多靶点优势克服耐药,尤其是在肠梗阻的患者当中,运用半衰期长的贝伐珠单抗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停药和治疗时机的延误,呋喹替尼或可成为解决方案。
目前,呋喹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前后线治疗中均有多项研究布局,期待未来能够提供更多更新的治疗选择。
图3 邹宏志教授作主题汇报
围绕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进展与突破,河南省肿瘤医院邹宏志教授从晚期胃癌目前诊疗现状的痛点与瓶颈进行深入剖析并展开阐述。胃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列第三的恶性肿瘤,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较差[9]。2012年曲妥珠单抗获批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开启了胃癌靶向治疗时代[10],同时针对HER2阴性晚期胃癌,也已经进入免疫联合化疗新时代[11]。虽然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针对HER2状态的表达不同已有较为明确的诊疗方案,而对于一线治疗失败后的胃癌患者,国内临床实践仍以多西他赛、伊立替康或紫杉醇单药化疗为主。二线治疗选择有限,且难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临床中存在着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VEGF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显著增加[12],抗VEGF治疗在晚期胃癌中有望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基于RAINBOW-Asia研究[13]结果,雷莫西尤单抗在我国获批用于胃癌二线治疗,虽然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提升了患者mPFS,但最终未能转化为OS的生存获益。
呋喹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及3抑制剂,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4]。其独特设计使其激酶选择性更高,旨在尽可能地降低脱靶毒性、改善耐受性及对靶点提供更稳定的覆盖。同时,研究提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15]。在胃癌PDX模型中,呋喹替尼联合化疗可增强抗肿瘤效应,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73%,较呋喹替尼组显著提升(73% vs 44%)[16]。
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Ib/II期研究[17]数据显示,ORR达25.9%,DCR达66.7%,中位随访时间为10.8个月时,mPFS达4.0个月,mOS达8.5个月。在Ⅲ期FRUTIGA研究中,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已取得阳性结果,目前胃癌适应症申报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期待呋喹替尼早日获批上市,为二线胃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图4 讨论环节(从左至右依次为邓婷教授、邓薇教授和张风宾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邓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邓薇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风宾教授在讨论环节中,就“呋喹替尼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临床用药体验和如何优化胃癌患者二线治疗获益”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三位教授均表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胃肠消化道肿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治疗选择较为有限,治疗方案以呋喹替尼、瑞戈非尼及TAS-102为主。从药物经济学和可及性角度出发,临床上较常选用已经纳入医保的呋喹替尼和瑞戈非尼。从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出发,呋喹替尼与瑞戈非尼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瑞戈非尼在临床实际用药需要调整用药剂量至120mg或80mg。
目前胃癌一线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已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但二线单纯化疗疗效有限。胃癌二线治疗中,基于FRUTIGA研究结果,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的上市申请已被CDE受理,期待相关适应症的获批为胃癌患者带来新选择。后续,优化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获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例如抗血管生成+化疗+免疫的联合有望能够带来生存获益新突破。未来,联合治疗、治疗前移或是寻找有效生物标志物以筛选精准治疗获益人群等方面的治疗探索都是胃肠肿瘤治疗的热点方向。
大会主席白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感谢了与会专家的热情参与和热烈讨论,本次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卫星会主题鲜明、内容详实,聚焦于晚期胃肠肿瘤治疗进展和重要突破。期待未来与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一同携手,砥砺前行,为进一步提供更优诊疗方案、改善晚期胃肠肿瘤患者生存获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Hurwitz H, et al. N Engl J Med. 2004 Jun 3;350(23):2335-42.
[2]Giantonio BJ, et al. J Clin Oncol. 2007 Apr 20;25(12):1539-44.
[3]Tabernero J, et al. Lancet Oncol. 2015 May;16(5):499-508.
[4]Bennouna J, et al. Lancet Oncol. 2013 Jan;14(1):29-37.
[5]Cutsem EV, et al. J Clin Oncol. 2012 Oct 1;30(28):3499-506.
[6]Li J, et al. JAMA. 2018 Jun 26; 319(24):2486-2496.
[7]《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
[8]Dasari A,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2;33:S1391-S1392.
[9]Sung H,,et al.CA Cancer J Clin.2021 May;71(3):209-249.
[10]Bang YJ, et al. Lancet. 2010 Aug 28;376(9742):687-97.
[11]《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3》
[12]Pang L, et al. Cancer Biomark. 2018;23(1):53-59.
[13]Rui-hua Xu, et al. ASCO GI 2021. Poster Session 199.
[14]Sun Q,et al. Cancer Biol Ther. 2014;15(12):1635-45.
[15]Vo KT, Matthay KK, DuBois SG. Clin Sarcoma Res.2016;6:9.
[16]Sun Q,et al. Cancer Biol Ther. 2014;15(12):1635-45.
[17]Zhang Y, et al. Cancer Commun (Lond). 2023;43(1):150-15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