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院外心脏骤停,能出院者百里存一!《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发布

2023-12-3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心脏骤停致死、致残率高,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组织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图片

院外心脏骤停:存活出院者百里挑一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7.1/10万,较以往有报道的部分地区数据(22.9/10万~80.6/10万)有明显上升趋势。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仅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0.8%,近十年来改善不够明显。


图片

近七成发生在家中

在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2012—2019年中国4个城市(北京、郑州、深圳、珠海)发病人群中,70.9%是男性;68.4%在家中发病;63.5%为心原性,见图2~4。

2010—2019年中国4个城市(郑州、无锡、深圳、珠海)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以不可电击心律为主,占95.0%,见图5


图片


BASI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各区选取1个城市网点)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占68.1%,发病地点为家中/住所的占76.2%,心原性病因占76.1%,首次监测心律以不可电击心律为主,占89.7%,见表1。

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高发年龄段为60~89岁,女性高发年龄段为80~89岁;1~3月、10~12月的发病例数高于4~9月的发病例数;24 h内发病高峰在上午6~9时及下午6时,见图6~8。


图片


图片

儿童院外心脏骤停:主因是意外伤害

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儿童(18岁以下)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在中国内地(中国大陆)仅北京有过报道,为3.8/10万。

以急诊科服务人口数作为分母,2003—2013年中国香港地区儿童(18岁以下)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5.4/10万,中国台湾地区儿童(19岁以下)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1.8/10万。

不同于成人院外心脏骤停,意外伤害是儿童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例如创伤、窒息及溺水等。


图片

院内心脏骤停:存活出院率9.4%

中国七大地理区域成人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8.4‰,存活出院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

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各区选取1个城市网点)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4.5岁,65.4%为男性,31.5%为心原性疾病。


图片

旁观者心肺复苏率17%

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各区选取1个城市网点)经紧急医疗服务救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紧急医疗服务的反应时间中位数为12 min,公众(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为17.0%,旁观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率小于0.1%,院前气管插管率为30.7%,院前肾上腺素使用率为71.3%。


图片

院内心脏骤停:除颤率88.1%

2020年BASIC数据显示,中国七大地理区域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中,在首次监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的患者中,除颤率为88.1%;高级气道实施率为70.3%,肾上腺素的应用率为87.1%,行目标温度管理(TTM)的比例为0.5%,进行体外膜氧合(ECMO)的比例为0.2%。


图片

心脏性猝死的筛查与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但尚未发生心脏骤停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人群,采用一定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是针对经历过心脏骤停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人群,采用治疗措施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2014—2017年开展的改善心脏骤停(ImproveSCA)研究显示,国内具有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包括1.5级)和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中,ICD植入率分别为58.5%和82.1%。拒绝植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无力支付费用(41.6%)、不相信植入益处(31.8%)以及不接受植入风险(25.3%)等。


图片

心肺复苏公众教育与医护培训

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和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数量在部分城市有所提高,但多数地区未有数据报道。

来自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中国人口的1%。

2014年及2018—2019年分别开展的2项关于中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情况的全国性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者中既往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比例为25.6%和37.6%。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

截至2022年,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已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多个城市的救护员在户籍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明显升高,如宁波市为5.8%,绍兴市为4.4%,深圳市为3.1%等。

同时,公众应急救护公益普及率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普及率较高的城市有绍兴市(44.8%)、杭州市(27.0%)等。然而,大部分城市的救护员持证率及公益培训普及率未见有明确数据报道,复训情况也未知。

目前,我国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布局的合理性及信息可及性也尚不理想。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只有少数地区报道了国内自动体外除颤器覆盖率,且数量不足5台/10万人。

医护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0年一项涉及北京市6家三甲医院422名医务人员(随机选取)的调查显示,有195名(46.2%)既往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但仅有135名(32.0%)心脏按压操作达标。

2019年河北省内不同层级医院1607名在职护理人员中,2年内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比例为73.2%,63.1%的人员对高质量心肺复苏知识完全掌握,而有信心完成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护理人员则只有57.9%。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好文推荐


原来房室分离长这样,两份图对比着看......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如何应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及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血栓,利伐沙班剂量如何定?


慢阻肺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围手术期如何应用?


用心学病例 | 43岁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为何最终选择心脏移植?


心脏上趴着一只章鱼?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