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怎么做?怎么管理?| 指南共识

2021-06-0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重症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EEN)的重要性已经被重症医学工作者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应用时机选择、启动方式、途径选择及耐受性监测等诸多问题。2018版《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了 24 条推荐意见,为重症医学工作者规范开展 EEN 支持治疗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EN

流程

微信图片_20210518141837.jpg

EN启动时机、方式

1、建议对所有重症患者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建议排除EN禁忌证后,对重症患者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24~48h内启动EN支持治疗,外科术后患者可提早至24h内。

3、对于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EN禁忌证的重症患者,应尽早启动EN。

4、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液体复苏完成、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尽早启动EN。

5、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PN)或补充型PN联合EN;对于基础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大手术术前已进行PN的重症患者,建议EEN。

6、对于重症患者,目标喂养量 104.6~125.5 kJ/(kg·d),目标蛋白需要量1.2~2.0 g/(kg·d)。

EN操作注意事项

7、建议对有EEN适应证的重症患者,尽早建立EN通路。

8、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而对于可耐受EN的重症患者,建议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

9、对于喂养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滋养型喂养。

10、喂养过程中须注意能量监测,以避免能量摄入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如再喂养综合征)。

11、建议对重症患者,尤其是喂养相关性腹泻者,实施EN时将营养液温度调节至接近体温。

12、建议对大多数重症患者,选择标准配方EN制剂。

13、建议对重症患者留置鼻胃管经胃喂养;喂饲时将床头抬高 30°~45°。

EN途径选择

14、建议对经胃喂养不能耐受、胃排出梗阻、胃瘫或者有高误吸风险的患者,采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如鼻肠管等。

15、对于重症患者,建议盲法留置鼻胃/鼻肠管;对于置管失败或置管困难的患者,建议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对于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管的患者,可选择超声或X线引导下放置鼻胃/鼻肠管。


16、启动鼻胃/鼻肠管喂养时,需要首先确定鼻胃/鼻肠管远端是否在胃内/空肠。

17、对于接受腹部外科手术需进行EN治疗的患者,建议在术中建立EN通路。

耐受性监测

18、对于存在胃肠营养不耐受或高误吸风险的重症患者,建议进行胃腔残留量(GRV)监测。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B超测定GRV。

19、对实施经胃喂养的重症患者,建议每4h监测GRV;对于GRV>250mL的患者,建议给予幽门后喂养、促进胃肠运动及抬高床头。

20、若发生喂养相关性腹泻,建议改变营养液输注方式或配方成分。

21、建议对实施EN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呕吐反流。

22、对于存在腹内压(IAP)增高的患者,建议采用间接测量法监测膀胱内压力和根据IAP调整EN。

23、为了提高EEN的耐受性,建议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包括中药内服、灌肠、外敷及针灸穴位等治疗。

24、建议采用EN流程化管理的方式以改善重症患者的EN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见文首图1 )。


文章转载自急诊时间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