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年龄和代谢相关的差异性肠道菌群特征调节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表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2023):58.7]
通讯作者:王卫庆、毕宇芳
第一作者:王天歌、徐敏、陆洁莉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该研究首次提出“肠道菌龄”的概念,认为肠道菌群是决定人体年龄的重要因素,这个年龄并不以人的生理年龄为标准,并揭示了“肠道菌龄”调节代谢衰老的潜在价值,有望为衰老评价体系中提供新标志。同时,该研究在评价代谢状态时,综合考虑了包括肥胖、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脂代谢、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在内的21项指标,构建“代谢共患病亚型簇”,突破了既往千篇一律的单一代谢病评价方式,提出需要针对不同代谢亚型簇,采取不同策略、个体化管理远期心血管健康,从而推动从群体到个体的精准管理方案的制定。
在人类的肠道中,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我们称其为肠道菌群。它们参与了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与我们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人体的与衰老与代谢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缺乏前瞻性,尤其是肠道菌群在衰老和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调控的作用均缺乏深入研究。
该研究收集了近2万例40岁以上人群,最长11年的随访数据。综合考虑了包括肥胖、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脂代谢、血压、肝功能、肾功能等在内的21项代谢指标,开创性地构建了5种“代谢共患病亚型簇”,揭示了代谢异常亚型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用日常体检的简单指标就可以把各种代谢异常分成不同类型,即便是同一种疾病,但不同的代谢共患病亚型,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为代谢疾病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这5种代谢共患病亚型簇,包括:代谢健康簇 (MC1)、脂代谢紊乱簇 (MC2、MC3)、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簇 (MC4)及糖代谢异常簇 (MC5)。根据11年的随访显示,与代谢健康簇相比,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簇和糖代谢异常簇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75%和117%。
研究团队在另一个独立验证队列中证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簇、糖代谢异常簇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这表明,通过识别个体的代谢共患病亚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和管理心血管健康风险。
在很多人眼里,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很难避免的老年病。现有研究普遍关注的衰老指标包括表观遗传改变、端粒损耗、蛋白组稳态失衡等,却没有考虑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研究团队从随机入选的4491名个体的粪便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肠道菌群组成与个体的年龄和代谢状态存在差异化关联。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年轻人更为丰富,而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基于55种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团队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即使代谢状态严重紊乱,若个体的肠道普氏菌丰度较低,其肠道菌龄更“年轻”,可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这种保护作用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等无关。这表明,肠道菌龄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有望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成为调节代谢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标志。
代谢紊乱与衰老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的庞大人口规模计,更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研究团队的这一发现,或有可能从源头控制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代谢紊乱与衰老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尚缺乏预测衰老的标准体系,有别于个体的实际年龄,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基于表型特征或分子生物学指标衡量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程度,理论上可更精确反映机体衰老程度。
当前领域内普遍关注的衰老指标,如表观遗传改变、端粒损耗、蛋白组稳态失衡等12种最新汇总的衰老标志,没有考虑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菌龄对代谢紊乱的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独立于宿主年龄与多种环境因素,为继续探索特定微生物特征的机制和更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解析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年龄和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何种模式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死亡,从而更深入理解复杂的代谢衰老-微生物关系,并制定干预措施以促进健康老龄。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Journal of Diabetes》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杂志副主编
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在内分泌肿瘤与代谢性疾病诊治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发表JAMA,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研究论文50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5项
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奖”、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于 2 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环境与遗传风险因素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文 61 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
历经六十年、在五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瑞金内分泌”已成为品质的象征,书写了瑞金医院乃至中国内分泌代谢学科的许多个第一和首创,荣获上海市质量奖金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连续14年居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内分泌)首位。瑞金内分泌医、教、研齐头并进,编写了医疗行业第一部质量管理著作,创刊两本内分泌行业重要期刊,在《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4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