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
DPB是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日本1998年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1)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
(2)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3)胸部X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
(4)胸部听诊断续性湿啰音;
(5)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低于70%及PaO2<80 mmHg;
(6)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1∶64。
确诊:(1)~(3)为必备条件,(4)~(6)中需满足2条以上。
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典型代表为红霉素)最早用于DPB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他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及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亦证实对DPB有效;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证实对DPB无效。目前仍沿用2000年由日本福利和卫生部门推出的DPB治疗指南。
(1)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因此,一旦DPB诊断成立,应尽快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2)药物的选择及每日剂量:①方案一:口服红霉素每日400 mg/600 mg。当红霉素治疗无效或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而需停用红霉素时,可选择:②方案二:口服克拉霉素每日200 mg/400 mg (国内克拉霉素剂型为250 mg),或口服罗红霉素每日150 mg/300 mg。
(3)疗效评估及疗程:①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3个月即可见到明显的临床疗效,建议疗程至少为6个月,随后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如果有效,应完成至少2年的持续治疗;②经治2年后若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肺功能等明显改善或病情稳定,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则可结束治疗;③如果停止治疗后病情反复,则需重新开始治疗;④对伴有广泛支气管扩张或呼吸衰竭的晚期患者,如果红霉素治疗有效,则建议疗程应在2年以上。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潜在的药物副作用包括:(1)胃肠道功能紊乱:最为常见,可能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类促胃肠动力作用有关;(2)肝功能损害及过敏性皮炎:不常见;(3)心律失常:包括QT间期延长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等,较罕见;(4)耳毒性:罕见。红霉素等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增强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不良事件;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率较14元环明显降低。
其他治疗如激素,疗效目前尚不肯定,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剂量一般为1~2 mg•kg-1•d-1,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疗程至少为6个月,可于治疗过程中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并逐渐减量。祛痰药、支气管舒张剂等只能减轻症状,并不能改善疾病预后。
本文节选自《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