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H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临床判定为DILI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丙氨酸转氨酶(ALT)≥5倍正常值(ULN)上限;
(2)碱性磷酸酶(ALP)≥2倍ULN(特别是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或排除独立性ALP升高病例的原发性骨病理后);
(3)ALT≥3×ULN且总胆红素(TB)>2×ULN。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各地区药物引起肝损伤略有差异,如下表所示:
地区 | 药品 | 地区 | 药品 |
欧美发达地区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主因】 | 国内 | TCM(23%)、抗感染药(17.6%) |
抗感染药 | 抗肿瘤药(15%)、激素类药物(14%) | ||
草药 | 心血管药(10%)、NSAIDs(8.7%) | ||
HDS | 免疫抑制剂(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2.6%),其他 |
药物性肝损伤影响因素较多,发生机制复杂,往往是多种影响因素先后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炎症和药物暴露的相互作用是DILI发病机制的重要假说之一,其过程包括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导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但由于造成DILI的个体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差异,同一种药物导致的肝损伤结果也会不同,不同药物也可导致同一类型肝损伤,临床上需要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临床上,可将DILI分为以下几类:
1. 按照发生机制分类:固有性肝损伤(直接肝损伤)和特异质性肝损伤
前者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而后者可能与肝药酶的基因多态性、自身性免疫应答以及外源性炎症有关,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造成的肝损伤密切相关。
固有型 DILI | 特异质性DILI |
可预测性 | 具有不可预测性 |
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 | 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 |
固有药物 | 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 |
个体差异不显著 | 个体差异显著 |
已相对少见 | 现临床上较为常见 |
潜伏期短 | 免疫特异质性DILI(超敏性)起病较快(用药后1~6周); 遗传特异质性DILI和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缓慢 |
- | 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 |
2.按病程分类:急性肝损伤和慢性肝损伤
急性DILI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随访1年约有17%的患者仍存在肝生化指标异常。慢性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仍持续异常,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
急性 DILI特点 | 慢性 DILI特点 |
潜伏期差异大,短至1到数日,长达数月 | 较长 |
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ALF)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 | 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样DILI、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及肝脏肿瘤等,SOS/VOD可呈急性,并有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表现 |
通常无特异性,仅有血清中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 | 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
3.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分类: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该类型肝损伤通过R值进行分类,R值定义为血清ALT/ULN除以血清ALP/ULN。R值≥5为肝细胞性损伤,≤2为胆汁淤积性损伤,2<R<5为混合性损伤。某些药物具有明显的损伤模式,如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双氯芬酸可引起肝细胞损伤,雄激素类固醇、卡托普利、红霉素、氯西林可引起胆汁沉积损伤,而苯妥英、磺胺类药物和依那普利可引起混合性损伤。
肝细胞损伤型 | 胆汁淤积型 | 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 |
ALT≥3ULN且R≥5 | ALP≥2ULN且R≤2 | ALT≥3ULN,ALP≥2ULN,且2<R<5 |
三、DILI的治疗
1.DILI一般治疗原则:
(1)及时诊断;
(2)通过诊断识别致病因素;
(3)在不可逆肝损害之前及时停药,大多数DILI在停药后无积极治疗即可自行恢复。
2.药物治疗:
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尚不推荐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联用。
N-乙酰半胱氨酸 | 对成人药物性肝衰竭(DILI-ALF)或SALF早期,视病情可按50~150 mg/(kg·d)静脉给药,疗程至少3d;对于儿童药物性ALF/SALF,暂不推荐使用 |
糖皮质激素 | 宜用于治疗免疫机制介导的DILI。伴有自身免疫特征的AIH样DILI(AL-DILI)多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答良好,且在停用糖皮质激素后不易复发 |
异甘草酸镁 | 治疗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或混合型DILI |
双环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复方甘草酸苷 | 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DILI,炎症较重者 |
水飞蓟素 | 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DILI中炎症较轻者 |
熊去氧胆酸/ 腺苷蛋氨酸 | 可改善与某些抗微生物药物、类固醇耐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合成代谢类固醇以及其他药物相关的胆汁淤积性DILI |
消胆胺 | 治疗来氟米特或特氟米特诱导的严重型DILI。消胆胺干扰来氟米特及其代谢物的肠肝循环,从而加速其消除。疗程为每日3次,每次8g,连续使用11天 |
左旋肉碱 | 是丙戊酸引起的肝毒性、急性过量或治疗剂量下丙戊酸引起的高氨血症脑病的解毒剂 |
注意:不推荐2种以上保肝抗炎药物联合应用,也不推荐预防性用药来减少DILI的发生。
3. 药物性ALF/SALF和失代偿性肝硬化:重症DILI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治疗,当肝移植不匹配或无法获得时,高容量血浆置换也是一种选择。
作者:赵涛
来源:岭南药学
换药后剂量怎么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