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屎啦你!”
这句话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大,
任谁听到都会觉得是在骂人。
然而在医学界,科学家们却说:
"吃大便"能治病!
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可不是小编胡编乱造,而是一项严肃的医学治疗技术,名叫"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
它的科学定义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 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 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 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
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粪便治病的描述:"饮粪汁一升,即活。" 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用粪便治疗人类疾病的最早记录。
后来,到了16世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口服陈年粪水上清液,可以治疗热症。
在1958年,作为粪菌移植可查的现代首例,美国科罗娜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Ben Eiseman通过粪水灌肠,成功治愈了3名严重难辨梭状芽孢感染的危重患者。
粪菌移植实验室
近年来,粪菌移植多次登上了顶尖科学杂志和主流媒体的年度排名,慢慢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更是将粪菌移植写入了临床指南。
这事,得从咱人体的肠道说起。
在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细菌,经过漫长的进化,它们与人类达到美妙的共生共存,和平共处状态,它们叫“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对于人体来说,维持肠道菌群处于正常的动态平衡之中,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一旦这个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比如肠道艰难梭菌感染),菌群可能会失去恢复平衡的能力,从而引发腹泻、炎症性肠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
此时如果将健康人肠道内的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让患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那么被破坏的平衡或许会恢复,就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个治疗过程,被叫作“粪菌移植”。简单来讲,粪菌移植是肠道微生态的重新"整合"。
如果你觉得粪菌移植是直接吃“粪便”,那就大错特错了。
医生在拿到捐献的新鲜粪便后,会将其放入粪菌智能化分离系统中,先取新鲜粪便样本稀释后多层、多次过滤,然后将得到的粪菌粗提取液置于离心机予以离心分离,得到所需的粪菌提取液。
最后通过鼻胃管、肠镜和结肠镜等送至肠管实施移植。
后来科学家们为了方便,还发明了可吞服的"大便胶囊",就是将捐赠者的大便冻干后制成粉末,做成胶囊给患者吃下去,在临床试验中也有不错的效果。
“大便胶囊”
至今,全世界已有三万余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粪菌移植治疗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
学界证实,粪菌移植在功能性胃肠病(IBS)、代谢综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闭症等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实大多数粪菌移植的粪便来自医院的粪便库或是粪便银行,这些粪便银行会接受捐献者的粪便捐献。
据悉,目前国内已经或准备开展粪菌移植的医院突破了50家。
随着粪菌移植的兴起,对用于治疗的粪便需求随之增多。这也造成了粪便源短缺问题,不少医院因此展开了"重金求便"的活动。
图片来源于微博截图
看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感觉自己这些年冲走了一辆法拉利。
然而,这大便也不是想捐就能捐的!
捐献者要求身体健康,身材正常或偏瘦,无慢性病、遗传病、肠道疾病,年龄须在25周岁以下等等。
捐献的粪便还得是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中的第四种:香蕉型大便
即使满足了这些初选条件,还需要经过虫卵、幽门杆菌等一系列检测,有些单位甚至要求捐献者要有一定学历,只有这些全部合格,才能成为天选之“便”。
由此可见,身体健康才是实打实的资本啊!
当然,开展现代标准化粪菌移植的时间尚短,病例也少,不能判断其长期安全性。因此,关于粪菌移植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造福大众。
所以这就需要有志之士,多为医学研究事业做出点贡献,再顺手赚点补助了!
来源:杨庆闲弹医迹江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