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仅三成心血管病患者服用他汀或抗血小板药进行二级预防!

2020-09-0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二级预防做好了,有助于降低人群心血管病死亡率,当前中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情况如何?

 

近日,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最新分析显示,中国目前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虽较之前明显改善,但并不理想,在不同人群中差异有7倍。

 

研究者指出,应对目标人群开展延续性的、量体裁衣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这种状况。

 

研究显示,自我报告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4.2%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有31.5%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11.0%服用他汀类药物,8.3%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均服用。

 

其中,不论是任意两种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40.4% vs 29.0%),还是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37.4% vs 26.6%),还是他汀类药物使用率(14.6% vs 8.2%),还是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11.6% vs 5.8%),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使用率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ACEI/ARB使用率为10.2%,在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10.9%;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CEI/ARB使用率为10.0%。

 

此外,在年龄大的人群、男士、城市居民、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好、有高血压或有糖尿病的人群中,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更高。

 

在对153万人根据包括年龄、性别、城市居民、种族、职业、年收入、教育、婚姻状态、医保、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诊断后病程等16个人群特征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使用心血管二级预防药物的比例较为不同,报告率在8.4%~60.6%。

 

哪些心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不到位?

 

研究显示,年轻人、女士、烟民、饮酒者、无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和那些有明确心血管病病史多于2年者,报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低。

 

研究者介绍说,与之前于2004~2008年期间纳入50万人的研究相比,当前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已有明显提高,前者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抗血小板药使用率仅为10.6%,他汀类药使用率为1.4%。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使用率还是较低的,比如有研究显示,美国 ≥40岁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二级预防的使用率为76%。

 

有很多因素影响二级预防用药使用率的推广,比如之前国内有研究显示,只有不到50%的社区医师了解临床指南中二级预防推荐。研究者认为,基层版指南的制定、医师培训以及加强具体实施策略等或均有助于提高二级预防用药比例。

 

此外,就患者而言,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二级预防用药。

 

这项研究对China PEACE百万人群项目2014~2018年间2613035位35~75岁参与者进行了分析,这些参与者来自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8577个社区。有2.9%自我报告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男士占50.2%,平均年龄61.6岁,22%当前吸烟,52.9%之前确诊高血压,17.6%为糖尿病患者。


来源:Lu J, Zhang L, Lu Y, et al.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Heart. 2020, 106(17): 1349-1356.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