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吴波
脑卒中全球疾病负担重,在国内已成为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卒中发生时的血流障碍会导致包括细胞能量衰竭、线粒体紊乱、兴奋性毒性、自由基释放损伤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中炎症反应是重要机制之一,伴随疾病发生全过程。结合疾病临床进程,我们对卒中后不同时间窗的炎性反应、临床意义及可能的管理手段进行简要梳理。
卒中发生的初期,即数秒至数分钟时间内,损伤的神经细胞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即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发生形态改变,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发生;内皮细胞活化、血小板失调:分泌促炎促凝因子、黏附分子,形成血栓,破坏血脑屏障,促进外周白细胞向中枢迁移;外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募集:分泌促炎因子、活性氧、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加重炎症进程。接下来的数天至数周,死亡细胞抗原入血,淋巴细胞通过抗原识别,启动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
卒中发生后,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释放,使得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免疫抑制,容易发生外周感染,出现卒中后肺炎、尿路感染等临床表现。而外周感染所致白介素-1(interleukin 1,IL-1)、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可继发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小板聚集、内皮损伤,从而诱发、加重中枢神经系统卒中病情。
该阶段炎性反应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效再通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与病情严重程度、功能预后等密切相关。
炎症的治疗以免疫机制为基础,包括调控免疫细胞极化、调控炎症介质释放和发挥效应、通过抑制白细胞浸润对整体免疫情况进行干预,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但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大多处于临床前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既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芬戈莫德和依达拉奉右崁醇具有改善侧支血流、神经功能及预后的治疗潜力。
随时间推移,B淋巴细胞相关的特异性免疫逐渐发挥效应,成为亚急性期主要免疫形式。无论是细胞表型还是细胞因子,由早期“促炎损伤”向“神经保护”转变,发挥炎症病灶限制、神经重塑的作用。
尽管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卒中后认知下降、情绪障碍、疲倦感等长期后遗症状与IL-10水平低、Th17/Treg细胞比值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期B淋巴细胞参与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发挥促炎的作用。
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卒中危险因素可引起低强度炎症背景,造成内皮损伤、活性氧片段形成,DAMPs释放,炎症通路激活,炎症介质分泌,使得血管内血栓形成、神经血管单元功能障碍,是卒中复发的潜在原因。管理好危险因素是卒中二级预防重点。然而,近期研究显示,在管理和消除已知危险因素后,仍存在卒中复发或不良预后风险,即残余风险。基线炎症及胆固醇水平是卒中残余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残余炎症风险(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3mg/L)可预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卒中复发及不良预后。三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PROMINENT、REDUCE-IT、STRENGTH)联合分析结果显示:降脂联合抗炎治疗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风险有效防治手段。来自稳定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抗炎经验提示,卡纳单抗、秋水仙碱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渊教授团队撰写17篇神经心理疾病临床干货文章,神经内科医生需要了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程忻教授团队亲赴德国慕尼黑,带回ESOC 2023独家报道,解析20余项大会重磅研究!
洞察秋毫、知药善用—常用抗抑郁药的特点丨17天神经心理疾病诊治突破⑫
神经影像解剖及血供范围分布图-颅脑CT【轴位】
神经影像解剖及血供范围分布图-颅脑CT/MR【矢状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