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梭菌属由专性厌氧(或微需氧)的革兰阳性杆菌组成。梭菌属现有的细菌种或者亚种已超过200种;然而与人类感染相关的、有临床意义的梭菌数量却十分有限,其中包括产气荚膜梭菌、败毒梭菌等。
败毒梭菌主要产生4种毒素:α毒素(具有致死、溶血、坏死活性),β毒素(DNA酶),γ毒素(透明质酸酶),δ毒素(腐败溶细胞素,一种遇氧分解的溶血素),还产生一种蛋白酶和一种神经氨酸酶。与产气荚膜梭菌的α毒素不同的是,败毒梭菌α毒素没有磷脂酶活性。主动免疫接种α毒素疫苗能够针对多种败毒梭菌产生显著的免疫保护作用。
图1 a 脑脊液中的败毒梭菌革兰染色形态学
b 血培养中败毒梭菌革兰染色形态学
图2 血琼脂平板厌氧培养为败毒梭菌
1 .梭菌是血流感染的重要病原。败毒梭菌在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中很少检出,但能够在正常人的阑尾中检出。超过50%的败毒梭菌血培养阳性的患者有肠道异常,如肠憩室症或结肠癌等潜在恶性肿瘤。另一个临床上的重要联系是败毒梭菌菌血症与不同原因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与累及末端回肠或盲肠的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的联系更具特异性。糖尿病、严重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厌氧性肌坏死(气性坏疽)患者也可能发生败毒梭菌菌血症。败毒梭菌菌血症患者通常病情重,并且有向其他解剖部位转移扩散的可能,可导致自发性肌坏死,病死率很高。
2. 败毒梭菌是人和动物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之一。败毒梭菌引起的自发性气性坏疽常见于肿瘤、抵抗力较差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感染部位不一定有外伤,认为感染是通过胃肠道入血,引起自发性坏疽。近几年,国外文献时有报道直结肠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败毒梭菌病例。气性坏疽在成人中的病死率为67%~100%,多在感染的24 h内死亡。从感染到出现肌坏死大约在6~48 h,随后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突发的剧烈疼痛、快速进展的软组织感染、水疱,水疱液为褐色有恶臭及有气泡,软组织硬化、变色,X线检查见到深部组织气体可帮助诊断,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发现筋膜平面有扩散的感染亦可帮助诊断。
3. 文献也有关于败毒梭菌引起主动脉炎的报道,但比较少见。
败毒梭菌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氯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敏感。建议尽早使用静脉抗菌药物治疗,包括大剂量青霉素,如有多脏器感染,可联用其他抗菌药物。外科手术治疗也至关重要,外科手术包括筋膜切开和清创、肠切除或肢体截肢术。高压氧可作为辅助治疗,有研究发现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本文转发自BCH儿童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