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明贵教授:建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交流,“培立方”助力细菌真菌感染诊疗 | BISC 2023

2023-04-0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4月6日至9日,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BISC 2023)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细菌真菌感染诊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2000多名医药卫生领域的从业者参会,共襄学术盛举。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王明贵教授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围绕本次大会的亮点、细菌真菌感染诊疗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了精彩阐述。以下整理访谈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video



主席说

Q1

此次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值得重点关注?您对本届会议有什么期望和目标?

王明贵教授本次大会是新冠疫情之后,细菌真菌感染领域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会议大咖云集,全国医生的参会积极性也非常高;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两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希望这次会议能够给参会的同道带来更多有益信息。


关于这次会议,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值得特别关注。第一个是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由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进行报告。虽然时间短,但是均为各个领域的精华荟萃。第二个是CRO诊治进展版块,也就是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版块,这个话题在历年会议中也都受到高度关注,CRO是临床上最难处理的一类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细菌。这个环节中,我们邀请了4位专家从诊断、治疗和预防及指南解读等多个话题和维度进行授课。第三个是关于新冠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专题,内容设置丰富,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门话题。第四个是抗菌药物管理的话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面临很多政策方面的变化,例如抗菌药物进入集采之后的使用和管理,多学科专家和企业都非常关注。除此之外,领域年度进展邀请了感染、微生物、感三个学科的知名专家进行综述盘点,这也是在国际会议上很受欢迎的版块。当然,指南解读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我们也设置了很长的时段,邀请专家对近期发表的领域内国际国内的指南进行解读。在这个环节,专家不单单是从头到尾对指南梳理,更能听到他们对各个指南进行比较解析、发表个人的述评,相信对临床医生大有裨益。


Q2

目前,耐药细菌真菌感染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您认为我国在该领域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是什么?未来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王明贵教授耐药菌感染诊治方面,我认为我国的优势在于已经建立了广覆盖的监测网络。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李大川副司长在开幕式致辞中也提到主动监测的重要性。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医院感染监测网这三网的建设,我国是全球做得最好的国家。我们已经建立起全国、各省市和医院层面的监测网。而其他国家要做到全国层面覆盖监控是很难的。中国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医院感染监测网的资料比较全,而且能够绘制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变化曲线。


第二点优势在于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耐药菌感染诊疗的多学科专家团队。每次开会,不仅仅是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专家讲起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也头头是道。临床医生讲微生物诊断和恰当的用药剂量的重要性,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专家从临床感染病诊疗的角度,探讨临床个体化和精准化诊疗的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耐药菌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相信参会的医生听了之后都会觉得接地气、有收获,也能进一步推进耐药菌感染诊疗的多学科团队的壮大。


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人才队伍。在感染性疾病谱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别。我国的感染科医生既往主要关注三大传染病,也就是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结核病。但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高,治疗细菌真菌感染的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缺口,我国的诊疗模式也与国际上存在差别。现在我们的感染科正在转型当中,建立耐药细菌真菌感染诊疗的感染专科队伍。


今后耐药菌感染的工作重点,总体来说是要发展多学科诊疗。对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多学科团队诊疗,除了临床医生,还要有临床微生物学专家、临床药学专家和院感的专家共同讨论,探讨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做好耐药菌防控。


Q3

“培立方”由培元计划、培英计划、培微计划和SHIP计划组成,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专业基础最好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人才培训项目。作为“培元计划”的发起人,您认为通过这么多期的培训项目,给我国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带来哪些改变和进步?

王明贵教授多年前我们就意识到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人才队伍的不足。在2015年,我们首先想提高临床医生的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所以有了“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元计划)”。“元”就是取自“固本培元”一词,寓意巩固基础。培训班的课程由来自包括感染、临床微生物、临床药学和院感防控的专家进行授课。课程聚焦临床难题,授课老师均为领域内知名专家,培训学员的反响自然都很好,也吸引了临床药师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专业人员。于是后续就有了“临床药师细菌真菌感染诊治理论培训项目(英计划)和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细菌真菌感染诊断能力提升项目(微计划)”。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必杰教授发起的“中国感控医师研修项目(SHIP计划)”2015年从上海率先启动,如今项目也已经覆盖全国。可以说,“立方”对于我国细菌真菌感染诊疗的多学科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


元”计划正式启动是在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6年颁发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所以很多领导和专家也都关心“元计划”这些年来取得了什么成绩。

 

2019年底,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有这么一串数字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关于建立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数量,相较2015年增加了54%。此外,参加“元计划”的学员,在医院或科室组织的耐药菌的多学科会诊,较参加培元培训前会诊量提高了35%。参与院内抗菌药物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的学员数量也逐年增加。各方面的数据都显示,“立方”系列项目对于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提高和整体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Q4

作为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的首届主任委员,请您谈一谈分会成立这三年来做了哪些工作,也透露一下未来计划将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

王明贵教分会成立这三年来,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个是全国年会的举办。第一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是在上海召开的,当时有1700人线下参会。2022年的第二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当时也有900多人线下会;因为疫情关系,也是在中华系列会议中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个年会。今年的年会从开幕式主会场的参与人数来看也会很成功。分会创立的意义其实就是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找到组织,找到家,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确实起到了这样的纽带作用。

 

另外,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每年牵头或参与3~5部指南共识的制定。指南和共识的发布,对规范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指南,我们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去制定完善,对16个PICO临床问题做出了推荐意见,最终也成功发表在《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感染杂志》(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上,向全球发出中国声音。该指南的循证依据是来自于全球,但推荐意见是整合了我国的国情特点。这样一来,既是对我国的临床适用,也能使国际了解中国的诊疗情况。此外,分会还联合牵头制定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集中带量采购管理专家共识》和《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临床LDT规范化专家共识》等,还有其他指南共识在继续推进中。

 

我们通过组织病例大赛,培养了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诊疗思维,推动了全国各地区各学科抗感染精准诊疗的学术交流。此外,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华医学会支持,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与中华医学杂志社联合组织的临床病案库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当中,这也是分会的后续的工作重点之一。

 

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除了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思维训练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普及工程项目的线上培训和线下交流也都在按照计划进行,从数据来看全国医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这也有助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记者杨璐绫采写

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审阅指正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