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肺问肺答|阿奇霉素和青霉素/头孢菌素能联用吗?

2022-05-3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是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有文献记载,“阿奇霉素为抑菌药,影响青霉素/头孢菌素这样的繁殖期杀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但是,临床上肌内注射头孢唑林的同时口服阿奇霉素,效果确实很好。


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喹诺酮类药为速效杀菌剂,大环内酯类为速效抑菌剂,两者合用是否会出现拮抗?阿奇霉素和青霉素/头孢菌素到底能不能联用?



不良“前科”引质疑


在儿科门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给药方案中,常见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与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有人曾对这种给药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其有悖于快速杀菌类抗生素不得与快速抑菌类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传统观念。这种由来已久的观点源于早年曾有报道表明,青霉素(快速杀菌剂)联合金霉素(快速抑菌剂)临床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死率为71.4%,病死率较高剂量单一青霉素治疗(病死率30.2%)显著为高。且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四环素类与青霉素联合,可使后者抗菌作用降低,故而将此两类抗生素列为配伍禁忌。


《实用抗菌药物学》指出,“动物实验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与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繁殖期杀菌剂)的个别剂量一般较大,故即使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也极少发生拮抗作用。”


关于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则迄今未见拮抗作用的报道。


重症、难治性感染推荐联合使用


近年,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用在治疗许多感染,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或难治性感染时效果良好。在最近几年的指导性文献中,在这方面的理念也有明显改变,如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将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作为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患有肺炎时的经验性治疗措施之一。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通常是以抗生素的经验治疗取代针对明确病原体的理想化治疗,且治疗方案随着近年来细菌耐药率的上升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增高等趋势而变化。


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扩宽了抗菌谱,尤其是存在一般细菌合并衣原体、支原体或军团细菌等非典型病原体的重症感染时,两者的合用可发挥相得益彰之效,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各自抗生素的用量,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单独用大环内酯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肺、前列腺等组织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能抑制呼吸道黏液分泌,减少哮喘患者痰液,改善化脓性鼻炎患者鼻腔黏液的质和量;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IL-8,阻碍嗜酸性粒细胞在气管内聚集,有利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这些特点均能弥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足,利于疾病治疗。


怎样用才安全?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作为重症、难症或者考虑为混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是合理、有效、安全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特别是应尽量取得细菌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来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临床如对合用存有顾虑,可调整给药顺序,先给予杀菌剂后给予抑菌剂,或在疑有细菌生物被膜存在的情况下,给予一个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一个足量的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方法更为稳妥。


来源 基层医界 作者岳阳市中医院 黎春晖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