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尤其是小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住院时间较长和接受侵入性操作可能性较高,是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引起脓毒症的高风险人群。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脓毒症分为早发型(early-onset sepsis,EOS)和迟发型(late-onset sepsis,LOS),其中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仍是新生儿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我国习惯称为早发和晚发败血症。EOS在生后72 h内起病,足月儿发病率为0.3‰~0.6‰,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发病率为11‰~20‰。LOS指生后72 h后发生的感染,以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为主,VLBW发生的风险为25%。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病原体
1. 临床特点:
新生儿败血症常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嗜睡或烦躁不安,呻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发绀、休克,腹胀、拒奶,哭声弱甚至抽搐等。黄疸加重或反复,肝脾肿大,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均提示败血症可能。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和肺出血。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0.3‰~6.1‰,早产儿病死率是足月儿的2倍。
2. 常见病原体:
EOS多为产前和产时的感染,以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和大肠杆菌为主。
LOS常为院内获得性感染,与中心静脉置管等侵袭性操作有关,常见的病原体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CoNS)、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念珠菌。
新生儿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
1. 经验性治疗:
是获得病原学证据之前新生儿败血症抗感染治疗的主要措施,可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抗菌药物。欧美国家通常采用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作为初选药物,抗菌谱广并发挥协同作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VLBW还需完善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我国规定在6岁以下儿童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仅在药敏试验提示对其敏感,取得家长知情同意条件下使用,不作为首选或常规用药。严重感染时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
2. 依据病原学治疗:
根据病原学结果和药敏试验单选或联合使用抗生素。
(1)GBS:青霉素20万~40万U/(kg·d),1次/8 h,静脉注射。
(2)大肠杆菌:胎膜早破、产时感染或生后3 d内发病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可选用氨苄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对多数球菌、大肠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静脉滴注,≤7日龄,50 mg/(kg·d),1次/12 h;>7日龄,75 mg/(kg·d),1次/8 h。若对上述抗菌药物耐药或疗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为杀菌剂,能透过有炎症的血脑屏障。头孢噻肟<7日龄剂量为10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7日龄剂量为150 mg/(kg·d),1次/8 h。头孢曲松剂量为50 mg/(kg·d),1次/d,静脉滴注,疗程为2~3周。
(3)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或耐药(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可分别选择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美洛西林,或万古霉素。治疗MSSA时,体重<2000 g时,苯唑西林≤7日龄剂量为50 mg/(kg·d),1次/12 h;>7日龄时剂量为100 mg/(kg·d),1次/8 h;体重>2000 g时,苯唑西林≤7日龄为75 mg/(kg·d),1次/8 h;>7日龄时剂量为150 mg/(kg·d),1次/6 h,静脉滴注;美洛西林剂量为75 mg/(kg·次),2~3次/d,静脉滴注。针对MRSA可选择万古霉素,剂量为早产儿每次10 mg/kg,1次/12 h;足月儿10~15 mg/(kg·次),1次/8 h,静脉滴注,疗程为7~10 d。
(4)厌氧菌:常见于胎膜早破或手术后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剂量为首剂15 mg/kg,维持量7.5 mg/kg,≤7日龄,1次/d;>7日龄,1次/12 h。疗程为7~10 d。(5)真菌感染:念珠菌日渐成为LOS的重要致病微生物,VLBW中发病率为12%~18%。可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棘球白素类的卡泊芬净以及多烯类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疗程一般至血培养阴性,症状体征消失后14 d
引用本文: 赵东赤. 新生儿败血症的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策略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6) : 612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