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问药答|药物也可以引起腹泻,怎么防治?

2022-06-16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其他非原创


药源性腹泻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粪便次数异常增多,且粪便稀薄,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样便或见有伪膜,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严重者可伴有高热、寒战、昏迷、休克。


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或久治不愈的腹泻,必须考虑药物与腹泻的因果关系。用药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发生改变,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时,应首先考虑药源性腹泻的可能。



多种药物可引起药源性腹泻


腹泻的病理基础是胃肠道黏膜受损或胃肠道功能紊乱,凡具有这2种不良反应的药物均可引起药源性腹泻。


01
抗菌药引起的腹泻


由肠道菌群失调所致,通常为水性腹泻,严重时伴有腹痛、出血或发热,多在长期或大剂量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时发生。


致病药物:伪膜性肠炎多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治疗后出现,其他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也可发生,口服或注射给药均可致病。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毒血症、发热、水和电解质紊乱或其他并发症,白细胞计数升高,粪便为水样便、黏液便、脓性黏液便或柏油样便,粪便中可有伪膜,伪膜呈片状蛋花样或管状。内镜检查可见典型的伪膜,呈黄白色点状隆起,重症呈地图样或斑块样,伪膜不易剥离。粪便培养以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为主,毒素中和试验阳性。


02
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


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10%。


致病药物: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


临床表现: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 天,严重者长达2~3 个月。


03
其他药源性腹泻


● 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H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


●双胍类降血糖药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可抑制肠道吸收氨基酸、脂肪和葡萄糖。


●调血脂药考来烯胺(消胆胺)与胆酸结合,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脂肪痢。阿卡波糖、山梨醇、甘露醇、硫酸镁、酚酞等可引起渗透性腹泻。


●磺胺类可引起过敏性腹泻。


●抗高血压药普萘洛尔(心得安)、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抗阿米巴病药喹碘方,抗肠虫药甲苯达唑,抗胆碱脂酶药新斯的明能促进胃肠运动增加。


●强心苷药洋地黄毒苷、地高辛能抑制Na+-K+-ATP 酶,抑制回、结肠的Na+、K+交换,降低体液的吸收。抗炎镇痛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萘普生引起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诱发炎症,甚至引起出血、溃疡和穿孔。



诊断和鉴别诊断


01
在应用抗菌药过程中发病


粪便培养为非肠道正常菌群,应考虑为菌群失调症。如果检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其毒素,结肠、直肠内镜检查时可见受损的肠黏膜表面附着一层由纤维和多型白细胞构成的膜,可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02
在应用非抗菌药过程中发病


常需排除药物以外的其他原因,如果停药后症状缓解,再用相同药物腹泻又出现则可确诊断为药源性腹泻。


03
鉴别诊断


诊断药源性腹泻需与感染性腹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过敏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婴儿生理性腹泻相鉴别。


感染性腹泻:常为肠道内外的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或病毒感染、钩虫病、血吸虫病、肺炎、伤寒等,随着感染的控制,腹泻逐渐停止。


消化不良性腹泻: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癌晚期,粪便有异常的酸臭味,镜检可见未完全消化的淀粉粒、食物纤维或脂肪球。


过敏性肠炎:常表现为水样便,伴呕吐,是食用某些食物如鱼、虾过敏所致,停食后腹泻即止。炎症性肠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



治疗及预防


01
对症支持治疗


初步诊断或确诊为药源性腹泻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在严密观察病情的情况下停药,如果病情需要可改用其他同类药物。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用口服补液盐(ORS)预防和纠正脱水、补充电解质,口服多种维生素。若腹泻严重,或伴呕吐、少尿、无尿甚至休克时,应立即静滴大量液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静滴多种维生素,有低血钾症时还需补钾。重症患者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02
应用止泻药


腹泻症状较轻时,可给予止泻药地芬诺酯(苯乙哌啶)、咯哌丁胺(易蒙停),提高胃肠张力,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通过时间,促进水、电解质和葡萄糖的吸收。但对于严重腹泻患者,尤其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或出血性结肠炎,禁止使用止泻药。因其可增加致病菌和毒素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引起毒性巨结肠症。


03
应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双歧杆菌制剂等,能恢复肠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预防和治疗菌群失调及由菌群失调导致的各种病症,达到缓解腹泻症状的效果。


04
应用肠黏膜保护剂


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双八面体蒙脱石,能吸附致病菌及其毒素和病毒,对肠黏膜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恢复并维护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减少粪便含水量和排便次数。


011
病因治疗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伪膜性肠炎,要果断停用抗菌药,以免导致病情恶化。首选口服甲硝唑0.2~0.4 g,4 次/日,7~10 天为1 个疗程;重症患者口服去甲万古霉素0.4 g或万古霉素0.5 g, 4次/日,5~7 天为1个疗程,通常服药2~3天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复发时再用上述方法治疗仍然有效。重症伪膜性肠炎患者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20%~30%。过敏性腹泻给予抗过敏治疗。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性腹泻可口服制霉菌素50~100 万U,3~4 次/日。


结语



医生应提高对药源性腹泻的认识,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药源性腹泻史。药源性腹泻与药物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和方法有关,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给药途径不当均易发生药源性腹泻。年老体弱、婴幼儿、慢性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用药时,应特别注意剂量不宜过大。



来源 基层医界 作者张广求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