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湘雅医院多学科合作,完成外科手术下经胸直视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2020-06-10作者:静静人文
病例

(通讯员 赵伊遐)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通力合作,为一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患者拔出原起搏器电极,并成功植入最新的Micro无导线起搏器。

27岁的小王可谓“命途多舛”,十余岁时他就因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外科手术,术后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了心脏永久性起搏器。2010年,由于起搏器囊袋感染,他不得不在对侧重新植入了起搏器。在十余天前,他的左锁骨下原起搏器植入处,再次出现了感染的症状。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余再新教授、副主任马琦琳教授、谢启应主任医师反复讨论后,认为必须拔出原有植入电极才能彻底控制感染。

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谢启应主任医师带领介入团队尝试拔除原有电极。但小王的起搏器电极植入时间太长,多根起博电极粘连在一起无法分离,且和血管严重粘连。患者只能选择开胸拔除电极。

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讨论后认为,患者数根电极缠绕、粘连严重,无法安全单独拔除,只能将其全部清除。但该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无起搏器保护,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反复出现起搏器囊袋感染,为避免再次感染,建议改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开胸拔除电极手术的同时,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

术中心内科谢启应主任医师和心脏大血管外科陈日教授通力合作。在移除原起博装置后,直视下将Micro无导线起搏器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面合适的位置。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的起搏器。是当今全球体重最轻、体积最小的起搏器,仅重2克,体积不到原有起搏器的1/5,直接固定在心腔内。感染、引起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几率较传统起搏器大大降低。这种新技术为那些心脏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同时有植入起搏器需求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湘雅1.jpg

湘雅2.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