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促进结直肠癌领域国内外交流,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和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众多海内外结直肠癌领域专家齐聚一堂,秉承坚守规范和积极创新的理念,围绕结直肠癌诊治的最前沿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值此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治宇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分享在CRC诊疗中的经验和见解。本文整理访谈内容如下,供读者交流讨论。
【陈治宇教授】
结直肠癌 MDT愈发成熟,肝转移治疗前路光明
Q1
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推动结直肠癌规范诊疗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几经修订终于问世,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是怎样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陈治宇教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更为显著。据统计,CRC位居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肝转移是CRC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在整体CRC患者人群中比例高达约51.5%,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因此,肝转移是CRC治疗中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医生予以足够的重视。
尽管近年来,随着CRC肝转移手术治疗水平的提升和药物治疗的飞速发展,CRC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对于部分难治性CRC肝转移,各种治疗手段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为进一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运用多学科团队(MDT)的综合治疗策略尤为关键。对于初诊已经出现肝转移的CRC患者,应为患者进行积极的转化治疗,创造局部治疗的机会,从而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Q2
近年来,结直肠癌领域越来越强调MDT的概念,可否请您谈谈您的看法?您认为MDT团队的建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陈治宇教授:MDT的理念已经扎根于临床,并且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放光彩。在肿瘤治疗中,结直肠癌MDT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学科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优势,从而令患者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对于局部晚期CRC患者,通过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的模式,提高保肛率,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对于CRC肝转移患者,利用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切除等多种手段,实现原发灶与转移灶得到有效治疗。这些CRC治疗策略,均是在MDT的框架下开展,为不同的CRC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开展MDT的过程中,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首要条件,同时也需要精准诊断打下良好的开端。精准化的影像学评估可以提供准确的分期,帮助医生决定治疗方式和策略。精准化的分子学诊断能够提供用药指导,对于存在KRAS、BRAF基因突变的CRC患者可以应用靶向治疗。其次,各学科间的相互配合也是MDT成功的关键。例如,局部晚期CRC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手术的治疗模式,规范合理的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手术的保肛率,因此学科间相互交流、密切合作,能够确保患者的最大化获益。最后,MDT团队与患者之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令患者能够充分理解每一步的治疗,患者的配合与信心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武爱文教授】
重视介入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价值
Q1
今年ASCO上的一项 iPACS研究显示,原发灶切除(PTR)序贯化疗治疗与单纯化疗治疗相比并无生存获益,对“局部手术切除+药物”的联合治疗理念带来了挑战。可否请您谈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药物”治疗方案有哪些?您作为外科专家,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您的临床经验?
武爱文教授:原发灶切除在mCRC中的价值,目前尚无较好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能否带来生存获益尚存争议。既往报道的数据显示不同结果,但目前由于手术创伤较大而获益尚不明确,患者入组存在顾虑,且试验时间跨度较大,开展真正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困难。2021年ASCO上报道的iPACS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从iPACS研究结果来看,对于mCRC患者首先进行原发灶的切除,患者在生存方面的获益价值不大,医生应慎重选择。对于mCRC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原发灶位置(直肠、结肠)、肿瘤的大小及类型、局部病灶的侵犯程度、转移状况、患者身体指标状况及治疗意愿,预估手术后的风险(并发症、造口、梗阻、穿孔、出血),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从iPACS研究中还可以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实现R0切除,而首先接受原发灶切除的患者很有可能影响后续的全身治疗方案。临床中应结合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严重程度来分别对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治疗过程中出可能现的风险以及手术创伤对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综合评估来确定是否进行原发灶的切除以及切除的时机。
Q2
今年的ASCO大会上,有一项关于HAIC联合瑞戈非尼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似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启示。您如何看待这种“局部+药物”的联合治疗方式?可以为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武爱文教授: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全身治疗在CRC肝转移的治疗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介入治疗的价值却被严重的低估。今年ASCO报道的一项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瑞戈非尼治疗CRC肝转移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信对CRC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有一定启示。这项研究纳入了47例不可切除的经治CRC肝转移患者,接受HAIC+瑞戈非尼治疗,结果显示肝内病灶客观缓解率(ORR)为51.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2.2个月。
在这项研究中,患者均接受过多线治疗,但仍能从治疗中获益。从机制上看,HAIC直接作用于病灶,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是该研究中肝内疾病控制率(DCR)能够达到100%的原因之一。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优化治疗方案,以寻找既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又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最佳剂量。此外,瑞戈非尼作为多靶点酪氨酸酶抑制剂(TKI),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增殖等多重作用,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疗效。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基础研究,探索瑞戈非尼联合治疗的机制,为更好地优化CRC肝转移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