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今日药闻|滥用鼻腔减充血剂六氢脱氧麻黄碱会造成严重危害

2021-05-2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临床用药


2021年3月25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警告称,滥用和故意错用(misuse)非处方药类鼻腔充血药六氢脱氧麻黄碱(propylhexedrine)可能导致严重风险,如心脏和精神健康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包括心跳加快或心跳异常、高血压、妄想)可能导致住院、残疾或死亡。近年来,滥用和故意错用六氢脱氧麻黄碱的个例报告有所增加。六氢脱氧麻黄碱按推荐方法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FDA要求六氢脱氧麻黄碱吸入剂的制造商考虑改变产品设计,以支持其安全使用,例如为产品构建一个物理屏障,使篡改设备或滥用六氢脱氧麻黄碱更加困难。此外,如果滥用的话,减少设备中的药物含量也可以降低严重副作用发生。FDA将继续评估这一安全问题,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六氢脱氧麻黄碱是一种鼻腔充血剂,可装载在吸入器中使用。短期使用可暂时缓解由于感冒、花粉热或其他上呼吸道过敏引起的鼻塞,减轻鼻黏膜肿胀和炎症。成人和6岁以上儿童的推荐剂量为每鼻孔吸入两次,每2小时不超过一次,使用时间不要超过3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鼻塞复发或恶化。目前,六氢脱氧麻黄碱在美国仅以商品名Benzedrex销售。


FDA回顾了美国毒物控制中心电话记录、FDA收到的病例报告、医学文献和急诊科就诊的病例。在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20年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记录了460例六氢脱氧麻黄碱滥用(415例)或故意错用(45例)病例。毒物控制中心将故意错用定义为出于自我伤害以外的原因或为了达到精神药物效果而故意、不正当地使用。年度病例报告从2011年的11起增加到2019年的74例,其中滥用病例占增长的大部分。大多数病例为单独使用六氢脱氧麻黄碱。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心率加快、烦躁、高血压、胸痛、震颤、幻觉、妄想、意识混乱、恶心和呕吐。在460例病例中,有21例出现严重后果(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其中13例导致重症监护入院。


从1969年1月至2020年1月31日的几十年间,FDA收到53例六氢脱氧麻黄碱滥用和故意错用的志愿报告。在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三年间,在急诊就诊病例中发现了另外7例与六氢脱氧麻黄碱滥用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FDA还没有发现其他可能的病例。一些伤害发生在滥用后几小时。在这60例中,23例出现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或住院治疗,9例死亡。大多数死亡是由于六氢脱氧麻黄碱与其他物质混合使用所致。此外FDA还回顾了发表在医学文献中的49例病例报告和一项观察性研究。这些文献报道显示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


FDA提醒消费者,只能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六氢脱氧麻黄碱,不要通过吸入以外的方式使用,因为这样做会造成严重伤害,如心脏和精神健康问题,其中一些可能导致死亡。使用六氢脱氧麻黄碱后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须立即拨打医疗求助电话:严重焦虑或激动、困惑、幻觉或妄想、心跳加快或心律异常、胸痛或胸闷。如果有任何关于六氢脱氧麻黄碱的问题,应咨询药师或医师,告之医师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


FDA提醒医务人员应注意有些人滥用或故意错用六氢脱氧麻黄碱,特别是通过鼻腔吸入以外的途径使用,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和精神不良事件或死亡。如果怀疑用药过量,尝试确定患者是否单独使用六氢脱氧麻黄碱或是与其他物质一起使用。急性中毒患者无特异性逆转剂,应给予症状支持性护理。


原文链接


来源:国家药监局网站《药物警戒快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