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炎症性肠病最主要的药物。说起这类药物,可能绝大多数人对它们的印象就是副作用大,不能随便使用。但其实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免疫抑制剂的知识。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炎症性肠病最主要的药物。说起这类药物,可能绝大多数人对它们的印象就是副作用大,不能随便使用。但其实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免疫抑制剂的知识。
免疫抑制剂是什么?
免疫抑制剂,顾名思义就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它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有很多种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治疗IBD的免疫抑制剂包括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如6-巯嘌呤(6-MP)、硫唑嘌呤(AZA)、氨甲蝶呤(MTX)和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吗替麦考酚酯(MMF)等。
在炎症性肠病中免疫抑制剂使用的适应证有哪些?
免疫抑制剂药物通常适用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的IBD患者。免疫抑制剂能有效防止其复发,还能使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逐渐减少激素剂量,甚至完全停用,并且延长病情缓解时间而不至于复发,这有助于IBD患者减少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具体来说:1.用于减轻或消除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2.可用于氨基水杨酸和糖皮质激素均无效或疗效欠佳的患者;3.用于氨基水杨酸维持缓解无效的患者;4.合并瘘管的患者;5.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后复发的CD患者;6.用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患者诱导及维持缓解。
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如何使用?
6-MP和AZA是嘌呤代谢的拮抗剂,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应用于IBD治疗的免疫抑制剂。这两个药物起效很缓慢,大多需要2-3个月以上,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激素和生物制剂。
AZA在欧洲共识意见中推荐的目标剂量范围是1.5-2.5mg/(kg·d),我国尚未有共识,有人认为亚裔人种剂量宜偏小,如1mg/(kg·d)。6-MP在欧洲共识意见中推荐的目标剂量范围是0.75-1.5mg/(kg·d)。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调整,剂量不足会影响疗效,剂量太大不良反应风险又难以接受。一般有初始目标剂量,用药过程进行剂量调整法和低剂量逐步增量至目标剂量法,后者可采用每4周逐步增量。
使用AZA维持撤离激素缓解有效的患者,疗程一般不小于4年。不要擅自调整AZA的用量及停药,服药期间需专科门诊密切随访,注意血常规和肝功能的监测。
嘌呤类免疫抑制剂的主要副作用有哪些?
嘌呤类免疫抑制剂主要有4大类副作用: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治疗早期(治疗2-3周),可能由药物本身引起的,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恶心、腹泻、肝炎等,发生率约为5%。
其次是与剂量相关的毒性,主要是骨髓抑制,这是6-MP和AZA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其中白细胞减少最多见。血小板下降可单独或与白细胞下降同时发生。肝功能损害中部分属于剂量相关性副作用,发生率低,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多轻度升高。亦有报道导致胰腺炎,但少见(低于5%)。
第三是导致肿瘤的发生,对于6-MP和AZA的长期应用是否会增加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的发生报道不一。一些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应用6-MP和AZA治疗的IBD患者其淋巴瘤风险并未增加。但也有报道显示,接受6-MP和AZA治疗的IBD患者,其淋巴瘤风险增加5倍,但其绝对风险实际上非常低(应用超过10年风险增加<1%)。还有报道显示,应用嘌呤类药物治疗增加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
最后是对妊娠的影响,关于6-MP和AZA能否在妊娠后继续应用目前尚未统一。一些资料显示6-MP和AZA不增加流产、胎儿发育异常及感染的概率。
总之,目前对于IBD的患者是否长期应用6-MP和AZA的观点是:利大于弊,应鼓励应用,但应严密监测。
如何监测硫唑嘌呤的不良反应?
AZA的不良反应在服药3个月内比较常见,又以第1个月最常见。但是骨髓抑制也可以迟发,有的甚至在1年以后再发生。因此用药期间应全程监测定期随诊。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第2-3月内每2周复查1次血常规,之后内每月复查血常规,半年后血常规检查间隔时间可视情况适当延长,但不能停止。前3个月每月还需要复查肝功能,之后根据情况复查。
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导致白细胞低该如何处理?
服用AZA/6MP如果出现白细胞低于正常值,需及时就诊。医生将根据您的化验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应用。一般出现白细胞低于4000/UL,可不停AZA/6MP,同时口服升白胺、利血生或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药物,密切观察白细胞。如果白细胞低于2000/UL,那只能停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同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民间流传的一些升白细胞的食物或中药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密切进行白细胞观察和专科随诊尤为重要。
作者:张冰凌 浙大一院消化内科
文章首发自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