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刘红教授:佩索利单抗正式进入临床,将重塑GPP诊疗格局

2023-06-26作者:liuy资讯

导语:创新生物制剂正式投入临床,意味着GPP患者迎来了梦寐以求的靶向治疗时代!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皮肤病,以原发性、无菌性、非肢端皮肤上肉眼可见的脓疱为临床特征,据城乡医保数据估算,我国GPP粗患病率为1.403/10万人·年,约有2万例GPP患者[1,2]。尽管患病率较低,但GPP仍以不定时发作、发作时症状明显、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成为临床诊疗中的一大难题,患者亟需有效治疗减少疾病发作、改善长期预后。但作为一种罕见病,既往GPP患者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局。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特别是发现对GPP发病有关键作用的白介素-36(IL-36)通路后,科学界针对该通路成功研发出了靶向治疗药物,如首个在我国成功获批的IL-36受体(IL-36R)拮抗剂类生物制剂佩索利单抗(Spesolimab),就已在治疗GPP发作中表现出快速清除脓疱的良好疗效,并且安全性可靠,近期也正式在我国进入临床应用。借此机会,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刘红教授,分享GPP的临床诊治经验,并介绍佩索利单抗治疗GPP的疗效和用药心得体会。


video

刘红教授访谈视频


GPP虽少见但危害严重,反复发作使患者疾病负担沉重

“GPP虽然非常少见,但临床表现非常严重,是典型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刘红教授简明扼要地总结了GPP的临床特点,“患者在红斑基础上,可以有很多无菌性脓疱或湖状脓疱,通常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此外患者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合并症。”

GPP的病程中呈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1],刘红教授介绍,GPP患者一般平均每年疾病发作不足一次,但患者间也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有的患者可能数年不发作[3,4],但也有发作非常频繁、一年内多次发作的患者,发作起始时间也不一致,从儿童到成人阶段均可出现。GPP这一反复发作、难以预测的特点,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症状负担和心理压力。

疾病罕见、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和疾病认知度有限,让我国临床实践中的GPP诊治面临着很大挑战,许多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且长期在疾病阴影下“负重前行”。对此刘红教授认为,应着力加强全社会公众对GPP的疾病认知,并重点提升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学习最新用药知识和治疗理念,而临床工作者还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才能有效减轻GPP患者的疾病负担。


最新共识指导GPP临床治疗,生物制剂获高级别推荐

2023年初发布的GPP诊疗全球专家Delphi共识指出,GPP短期治疗目标为快速且持续的脓疱和皮损清除,无新发脓疱;而长期治疗目标是预防疾病发作,实现持续的皮肤和系统性症状缓解,从而使患者健康回归正常生活[5]。为实现上述短期和长期GPP治疗目标,皮肤科临床工作者无疑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生物制剂的到来则为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我国的银屑病治疗已全面进入生物制剂时代,GPP生物制剂治疗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新突破。在近期正式见刊发布的我国首个《银屑病生物制剂达标治疗专家共识》[6](以下简称共识)中,除强调银屑病的达标治疗包括清除皮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筛查和管理银屑病共病、保障用药安全四大维度外,还正式写入了GPP生物制剂治疗的相关内容。

“最新《共识》建议将达到GPPGA≤1分(皮损清除/几乎清除)作为GPP的治疗目标,也明确指出治疗GPP的IL-36R抑制剂佩索利单抗,已在我国和美国获批上市,让GPP治疗迎来了新的曙光。”刘红教授介绍,“另外《共识》还强调GPP作为系统性、炎症性的疾病,存在反复发作、有合并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传统治疗难以实现达标,因此才要广泛应用生物制剂,让GPP患者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

为真正用好生物制剂、有效实现治疗目标,临床医生不仅需要掌握疾病特点和用药知识,还应做好医患沟通,实现治疗共同决策,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定合理的短期和长期治疗目标,并根据疾病进展的风险选择初始治疗,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疾病炎症负担,并优化治疗方案,最终实现《共识》推荐的既定治疗目标,即:清除皮损,预防和延缓共病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确保疾病长期稳定控制。


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佩索利单抗将成为临床有力治疗选择

近年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GPP的发病机制,其中IL-36信号通路的核心作用被发现,堪称GPP探索的里程碑事件,靶向该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有望充分抑制与GPP发病有关的异常炎症反应[7],精准抑制IL-36R的佩索利单抗就因此应运而生。

关键临床研究EFFISAYIL-1显示,佩索利单抗治疗GPP发作期患者,可快速清除脓疱及其它皮损表现、缓解全身症状,疗效可持续12周,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8]。基于EFFISAYIL-1研究结果,佩索利单抗已在我国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治疗成人GPP发作。

刘红教授所在团队也在近期报道了应用佩索利单抗治疗5例中国成人GPP患者的治疗经过[9],在治疗过程中使用GPPGA和GPPASI对患者接受佩索利单抗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相关的安全事件。

刘红教授介绍道,这5例患者既往曾使用过甲氨蝶呤、阿维A、其他生物制剂和中药,但病情仍反复发作。佩索利单抗治疗迅速见效,1例患者开始用药12小时后脓疱就几乎完全消退,另外还有3例在24小时内脓疱消退;2例患者在治疗第1周时GPPGA评分达到1分,实现皮损清除目标;佩索利单抗治疗第4周时,全部5例患者的GPPGA评分都已≤1分(含1例0分),16周时这一疗效仍可维持,且患者1和患者4的发热症状分别在治疗第5天和第2天得到明显改善。

在GPPASI(0-72分)评分改善方面,1例患者第1周时GPPASI评分改善83.5%,其他4例患者分别改善75.0%、61.6%、47.3%和47.2%,同样体现了佩索利单抗快速起效的治疗特点。治疗期间未发生与佩索利单抗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绝大多数不良事件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

“佩索利单抗的快速起效、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让医患双方都非常满意。从这些病例中就可以看出,佩索利单抗治疗中国GP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既往国外研究报告的数据一致,期待佩索利单抗能够在未来帮助更多我国患者实现治疗达标。”刘红教授总结道。


专家简介
刘红 教授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 国家优青、863青年科学家等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Navarini A A, Burden A D, Capon F, et al. Europea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henotypes of pustular psoriasi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7,31(11):1792-1799.

[2] Feng J N, Guo J Z, Zhang Q, et al. Higher Prevalence of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in As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Claim Data in Chin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J]. Dermatology, 2023,239(2):195-205.

[3] Choon S E, Lai N M, Mohammad N A, et al. Clinical profile, morbidity, and outcome of adult-onset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analysis of 102 cases seen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Johor, Malaysia[J]. Int J Dermatol, 2014,53(6):676-684.

[4] Zema C L, Valdecantos W C, Weiss J, et al. Understanding Flares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Documented  in US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J]. JAMA Dermatol, 2022,158(10):1142-1148.

[5] Puig L, Choon S E, Gottlieb A B, et al.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A global Delphi consensus on clinical course,  diagnosis, treatment goals and disease management[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3,37(4):737-752.

[6]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银屑病生物制剂达标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3): 191-203. 

[7] Sugiura K. Role of interleukin 36 in generalised pustular psoriasis and beyond[J].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2022, 12(2): 315-328.

[8] Bachelez H, Choon S E, Marrakchi S, et al. Trial of spesolimab for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385(26): 2431-2440.

[9] Ran D, Yang B, Sun L, et al. Rapid and sustained response to Spesolimab in five Chinese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J]. Clin Exp Dermatol, 2023.


审批编号:SC-CN-12921

期至:2024/6/12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