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化脓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问感想

2022-08-1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也是临床感染的常客,听名字就足够恐怖了,何以“化脓”?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化脓链球菌还有个别名,也叫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分类方法不同的原因。链球菌主要有三种抗原,即多糖抗原、蛋白质抗原和核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可与蓝氏血清的A群抗原发生凝集,故称为A群链球菌。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化脓链球菌不等于化脓性链球菌(pyogenic streptococci),化脓性链球菌是一大类细菌,包括化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以及多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


01
微生物特性

化脓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球形,直径0.5~1.0 μm,链状排列(图1)。链的长短与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剂中形成的链较固体培养基上的链长。无芽孢,无鞭毛。在体外培养,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清、葡萄糖、氨基酸及维生素等物质。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大的透明溶血环(图2)


微信图片_20220818145544.png

02
毒力和致病性

化脓链球菌致病力强,因其产生多种细胞表面物质和细胞外成分,在感染发病机制和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大量的细胞外产物,对局部或全身毒性作用,形成感染侵袭,在组织中播散有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外产物包括链球菌溶血素S、链球菌溶血素O,可以攻击细胞膜引起溶血;链激酶、DNA酶等可分解灭活趋化因子IL-8,进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趋化、聚集;还可产生多种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称为红疹毒素,可引起猩红热皮疹。(图3)


微信图片_20220818145549.png

图3 猩红热皮疹


根据毒素介导或免疫介导机制不同,化脓链球菌可引起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该菌可引起咽炎与脓疱病、产褥热与产后脓毒症;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如菌血症、脓毒症、化脓性关节炎、毒素休克样综合征(toxic shock-like syndrome,TSLS);皮肤软组织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严重情况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衰竭、TSLS、脓毒症、蜂窝织炎和坏死性筋膜炎。


03
治疗与预防

不同感染部位,治疗方法略有不同。总体来说,A族链球菌对抗生素比较敏感,青霉素仍是各种感染治疗的首选抗生素。但不同感染类型使用剂量存在差异,对于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感染,除使用抗生素治疗外,需联合外科清创等感染灶控制措施。


化脓链球菌可正常定植于人的咽及皮肤等部位,具有复杂的定植机制,可免受宿主的防御性攻击。监测数据显示,在某些人群中,多达20%的人可有无症状的携带。对于这些无症状携带者以及经规范治疗后咽部标本培养仍为阳性的患者,尚无明确的治疗指南。上呼吸道与皮肤破溃处,是该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也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链球菌携带者有一定的概率将细菌传播给他人。但无症状携带者,发生急性肾衰竭或将细菌传播给他人的风险,比有症状的咽喉炎患者大幅降低.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过于积极地根除链球菌定植和携带是不合理的。


目前尚没有化脓链球菌疫苗投入商业使用。一种由含26种M蛋白表位的重组多肽制剂已经在志愿者中进行了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对于该菌引起的感染需要我们重视,提早预防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温海楠、宁永忠

本文来源:SIFIC感染科普笔记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