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昨日突然接到临床医生的电话,咨询我维生素K1怎么用?能否静脉滴注?
对于维生素K1,我虽然很耳熟,但经常是和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在一起作为止血三联使用的。这次猛然问起,还是有点懵。
当被问到一个药的具体用法确无法给出清晰的回答时,其实是感到惭愧的。作为“小白”药师,记录此文见证自己的成长路,也希望可以供其他和我一样初入临床的药师参考,一同成长。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维生素K1的用法还是存在很多疑点与争议。百度搜索维生素K1静滴也会出现很多类似的问题,且给出的解答也不一致,如下:
国产维生素K1药品说明书对于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的说明,如下:
从说明书来看,国产的维生素K1可以肌注或皮下,在病情危急时可以静脉注射,但是速度不能超过1mg/min。
根据2010年《中国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维生素K1的用法为肌内、皮下或静脉注射,而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且静注速度不能超过1mg/min。
国外则说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均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首选皮下给药。只有不能皮下给药时,才建议静脉或肌注,且静脉给药速度需不超过1mg/min。
私以为,这与维生素K1国内外制剂之间存在差异有关,而这种差异主要在于辅料的不同。
国产的维生素K1注射液:拿上海第一生化为例,主要成分为维生素K1,辅料:聚山梨酯80(吐温80)、丙二醇、醋酸、无水醋酸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
国外的维生素K1注射液:以AquaMEPHYTON为例,主药成分是维生素K1,辅料:聚氧乙烯基脂肪酸衍生物,葡萄糖,注射用水及苯甲醇(防腐剂)。
目前有如下几种说法:
1. VK1分子稳定性差,见光极易分解,静滴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药物失效
2. VK1是脂溶性物质,加入水溶液中,乳剂会遭到破坏。
对于这两点,国内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在室温、避光条件下,VK1与0.9%NS和5%GS配伍后,24小时内配伍液外观、pH值及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可以配伍使用。
故而,对于以上两点,在静滴过程中,保持避光即可有效避免。
3. 国产的维生素K1注射液含有辅料吐温-80,这是一种制剂中常用的增溶剂,该辅料对人体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仍可见一些安全性问题的报告,比如溶血,类过敏反应。
有文献报道,吐温80的纯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故而在将吐温80用于注射剂型时,要加强对吐温80的质量控制,选择注射用吐温80。
吐温80作为比较常用的增溶剂,在很多中药注射剂中也有广泛得到应用,故私以为这也不是其不推荐静脉注射的最主要原因。
4. 维生素K1注射液静脉滴注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维生素K1静脉给药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才是不推荐静脉给药最主要的原因。
201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3期)警惕维生素 K1 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中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 / 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有研究显示,静脉应用维生素K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0.03%。在国内报道的维生素K所致的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静滴>静推>肌注或皮下。
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制剂,对于维生素K注射液都不首推静脉途径。
常规的维生素K1注射液规格为10mg/1ml。静脉途径给药时要求不能超过1mg/min,如果是静推,个人认为操作有难度,并不是技术难度,而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难以执行。所以,如果需要静脉途径给药,可以参考国外的用法,使用50ml5%GS或0.9%NS稀释,静滴至少20分钟。
图片来自micromedix截屏
图片来自uptodate截屏
维生素K1注射液为溶液,不需要额外加入溶媒。肌内或皮下给药时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
在国外有维生素K1的口服制剂,如未有明显的出血,维生素K1首选口服给药,只有在严重出血或者无法口服给药时,才会考虑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这一点,国内可以作为参考,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剂的使用,增加患者用药安全。
由于不同厂家制剂的差异,建议使用时以说明书为准。
维生素K1注射液属于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注射、皮下、肌内给药均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以静脉途径给药多见。
临床应用时需要避光,建议给药时首选皮下或肌注,如果需要静脉滴注,可以使用50ml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稀释,滴注时间至少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哆啦问药公众号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默药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