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彩回顾丨共同见证中国智慧闪耀ECCO舞台,助力IBD诊疗高质量发展

2025-03-22作者:Kangn资讯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回肠、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因高患病率、低治愈率、繁多的疾病相关并发症和高昂的诊疗费用等特点,IBD长期受到学界关注,是亟待攻克的全球性卫生难题。第20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年会(ECCO 2025)于近日成功举办。基于这一背景,2025年3月17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发起线上学术交流活动,汇聚领域内权威专家,从ECCO 2025学术内容出发,关注维得利珠单抗(VDZ)中国研究等最新前沿进展,推动我国IBD综合管理水平提升。


会议首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教授分别发表开场致辞。


直播回放[00_12_35][20250320-141745].png

会议开篇


陈旻湖教授表示,ECCO会议是全球IBD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年吸引数千名国际学者参会,集中展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他介绍到,今年中国有多位学者参与会议并进行口头报告(OP)或数字口头报告(DOP),本次活动将围绕这些研究进行学术交流。


直播回放[00_13_52][20250320-141915].png

陈旻湖教授致辞


邹多武教授强调,在陈旻湖教授等专家的引领下,国内IBD领域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成果亮相国际舞台。他特别提到,本次会议将分享国内学者在ECCO会议上报告的代表性研究,展现中国学术实力的稳步增长。


直播回放[00_15_19][20250320-142034].png

邹多武教授致辞


刘占举教授指出,从十几年前ECCO会议上中国学者寥寥无几的状态到如今多项研究成功入选的跨越,标志着中国在IBD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他呼吁各位专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交流协作,共同推进学科发展。


直播回放[00_16_08][20250320-142058].png

刘占举教授致辞


互动交流:“我和ECCO的故事”

在这一分享交流环节中,多位专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参与ECCO会议的感悟,简单介绍在会议上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展现中国学者从学习起步到深度参与、国际协作的跨越式发展。


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郭红教授介绍了团队此次亮相ECCO会议的几项基础研究,并表示,团队研究尚处探索阶段,未来将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深化免疫微环境与脑肠轴交叉领域探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分享了线下参会时的深刻感悟。她指出,中国学者在ECCO会议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今年共有两项研究入选OP,11项研究入选DOP,并有大量研究进行了壁报展示,年轻学者在会场的活跃表现尤为亮眼。会议期间,中国团队积极参与亚太分会讨论,与全球研发团队深入交流临床试验设计,中国已从“跟随者”转变为“积极贡献者”,有望实现“引领者”的跨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曹海龙教授团队两项入选DOP的研究均聚焦肠道菌群与IBD的关联。曹海龙教授强调,团队正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致力于解决患者实际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顾于蓓教授回顾既往参会历程,特别提及ECCO会议非企业展台,向全球学者展示中国IBD公益事业成果,并邀请国际专家探讨患者管理经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朱良如教授以2019年首次参会经历为例分享了个人感悟,表示中国学者成果虽初露锋芒,但需进一步深化机制探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郅敏教授则从ECCO“全链条管理”主题出发,强调临床需关注患者生育功能、生活质量等综合需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田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曹芝君教授均提到,中国学者在ECCO会议的参与度与话语权逐年提升,某些方面的实践经验甚至已超前于国际。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中国IBD领域研究正从“学习”迈向“共创”,未来需深化国内外协作,推动学科全面发展。


ECCO中国之声:解析VZD中国最新研究

学术交流环节从此次ECCO会议学术内容出发,解读维得利珠单抗(VDZ)中国研究等最新进展。


首先由陈旻湖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白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田丰教授分别进行了介绍分享。


陈白莉教授对VALUE研究第二次中期亚组分析结果作出了深入解读。VALUE研究是一项评估中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VDZ安全性和疗效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观察性研究。纳入年龄>18岁的UC/CD患者共500例(UC患者409例,CD患者91例)。第一项亚组分析(摘要编号:P0824)结果显示,VDZ治疗14天即改善UC患者核心临床症状,315例UC患者经VDZ治疗后直肠出血亚评分(RBS)和粪便频率亚评分(SFS)下降,UC患者的平均IBD问卷(IBDQ)、EQ-5D-5L和欧洲生活质量视觉模拟量表(EQ-VAS)评分得到改善;CD患者经VDZ治疗后腹痛评分(APS)≤1且稀便频率评分(LSFS)≤3的比例上升,平均EQ-5D-5L和EQ-VAS评分也得到改善,证明VDZ治疗与中国IBD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相关。第二项亚组分析(摘要编号:P0971)结果则评估了第14、30和54周生物制剂初治CD患者对VDZ治疗的应答情况,结果证明VDZ对中国生物制剂初治的CD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直播回放[00_46_00][20250320-143635].png

陈白莉教授主题分享


曹倩教授介绍了一项评估VDZ治疗早期CD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干预性研究(Early CD)的第二次中期分析结果(摘要编号:DOP008)。曹倩教授指出,VDZ诱导和维持治疗对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既往已在真实世界队列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VDZ一线治疗早期CD患者的长期内镜和/或临床缓解数据有限,缺乏充分的前瞻性研究证据。Early CD纳入172例病程<18个月、未曾使用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活动性CD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第14周时,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缓解率分别为83.8%和48.7%,至第52周上升至92.1%和71.1%,且自第1周起,患者的APS和LSFS均有显著下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IBDQ、EQ-VAS评分和自我报告疲劳评分(FACIT)均显著提升。在安全性评估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但大多数事件为轻中度。这些结果证明VDZ治疗不仅能够改善C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状况,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VDZ在早期CD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直播回放[00_53_08][20250320-143704].png

曹倩教授主题分享


田丰教授指出,提高诱导治疗疗效和黏膜愈合率对IBD治疗至关重要。VDZ第10周优化诱导治疗中重度活动性UC的临床研究(摘要编号:P0689),探讨能否通过强化诱导得到更高的应答或缓解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至第14周时,强化诱导组临床和内镜下的应答率、缓解率以及激素撤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较为接近。五味苦参胶囊联合VDZ治疗UC的临床研究(摘要编号:P1023)则分析比较了联合用药和VDZ单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第14周时,联合用药组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高于单药治疗组,第52周时,联合用药组的内镜下应答率优于单药治疗组。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但需警惕肝功能异常。


直播回放[00_58_08][20250320-143740].png

田丰教授主题分享


随后,在邹多武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郅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朱良如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顾于蓓教授继续对其他几项研究进行了分析解读。


郅敏教授首先就中重度UC的临床特点、现有治疗方案局限性、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VDZ的作用机制与优势、应用现状与局限性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随后介绍了评估维得利珠单抗联合乌帕替尼治疗中重度UC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第8周的数据分析结果(摘要编号:DOP058)。共计61名患者入组(联合治疗组:n=26;单药治疗组:n=35),联合治疗组的临床和内镜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P<0.05),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以及组织学缓解率也在数值上高于单药治疗组(P>0.05)。研究结果证明,相比于VDZ单药治疗,VDZ联合乌帕替尼能为中重度UC患者提供更优的早期结果。痤疮时联合用药组的主要副作用,但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或感染,总体安全性可控。


直播回放[01_07_25][20250320-143809].png

郅敏教授主题分享


朱良如教授指出,在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耐受的中重度UC患者中,既往研究对VDZ与英夫利昔单抗(IFX)的疗效对比存在争议。进而介绍了一项评估VDZ与IFX治疗蛋白酶3-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R3-ANCA)阳性中重度UC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摘要编号:P1111)。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3-ANCA阳性的中重度UC患者中,治疗22周时IFX的疗效并不优于VDZ。但朱良如教授同样表示,这一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作为回顾性研究,在受试者选择方面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样本量过小且随访时间较短,长期疗效不明确。


直播回放[01_18_32][20250320-143854].png

朱良如教授主题分享


顾于蓓教授介绍了两项关于VDZ在真实世界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研究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国际知名数据库及众多国内重要资源,纳入20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摘要编号:P1042)和29项亚洲真实世界研究(摘要编号:P1066),分别对CD和UC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的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以及内镜缓解率进行荟萃分析,同时评估不良事件(AE)、严重不良事件(SAE)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VDZ在中国IBD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诱导、中期和长期治疗疗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亚洲IBD患者中同样显示出有效的临床结果和良好的安全性。


直播回放[01_28_20][20250320-143925].png

顾于蓓教授主题分享

  

专题分享:溃疡性结肠炎达标治疗新进展

在之后的专题分享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曹芝君教授以“开启UC达标治疗新时代:以三重愈合助力炎症清除,转变病程”主题展开深度讲述,系统梳理治疗目标的演变与临床实践路径。


曹芝君教授指出,UC的治疗目标已从传统症状缓解升级为黏膜愈合,并进一步发展为“三重愈合”(症状、内镜、组织学同步缓解)。2015年STRIDE共识首次明确黏膜愈合为关键治疗目标,2021年STRIDE-II共识则提出更严格的分层目标,强调短期(临床应答)、中期(临床缓解与生物标志物正常化)及长期(黏膜与组织学愈合)的阶段性管理。近年美国FDA指南进一步要求新药临床研究需联合内镜与组织学评估,推动“炎症清除”(即三重愈合)成为核心终点。


实现三重愈合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激素依赖及手术风险,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曹芝君教授结合多项研究数据,详细解析了三重愈合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价值。例如,VDZ与阿达木单抗的头对头研究(VARSITY)显示,VDZ在52周时的临床缓解率(31%)、黏膜愈合率(39%)及组织学缓解率(10.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中国亚组数据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优势,重度UC患者接受VDZ治疗54周后临床缓解率达84.3%,黏膜愈合率超90%。此外,正在进行的VIDEO前瞻性研究中期分析表明,初治患者转换至VDZ治疗48周后,炎症清除率高达70.1%,凸显其作为靶向肠道免疫机制药物的临床潜力。


直播回放[01_35_02][20250320-143954].png

曹芝君教授专题分享


邹多武教授总结指出,VDZ在三重愈合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未来临床需以炎症清除为目标,综合评估症状、内镜与组织学缓解,推动治疗策略从“控制症状”向“改变病程”跨越,最终实现患者长期高质量生存。


热点聚焦:ECCO精粹深度讨论

在由刘占举教授主持的专题讨论环节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晓琦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曹海龙教授以及重庆市人民医院郭红教授围绕ECCO会议国际趋势、中国研究进展及生物治疗策略展开深度探讨,为学科发展提出前瞻性思考。


张晓琦教授结合ECCO会议中国成果分析,认为国内研究已从“跟跑”转向“并跑”,如VDZ在UC和CD中的疗效验证、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突破性数据,以及精准治疗探索等,均彰显中国学术影响力。然而,医保政策限制、联合治疗成本等现实问题同样亟待解决。张晓琦教授结合江苏医保实践,指出当前生物制剂维持治疗面临医保审核压力,呼吁学界联合推动政策优化。


直播回放[01_59_12][20250320-145008].png


张晓琦教授话题讨论


曹海龙教授指出,遗传学、微生物组学、免疫学及单细胞测序等基础研究仍是全球热点,而临床领域则聚焦治疗目标个体化、双靶点联合治疗及人工智能(AI)应用。他特别强调,AI在IBD诊断、药物选择及疗效预测中的潜力值得重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推动诊疗模式革新。曹海龙教授还提出,年轻患者、全结肠型UC、高炎症负荷或家族史人群应优先考虑生物制剂治疗;老年患者、合并肿瘤或特殊并发症者,VDZ因其肠道特异性机制更具安全性优势。


直播回放[02_05_33][20250320-145021].png


曹海龙教授话题讨论


郭红教授表示,高危患者识别模型、精准用药策略等临床转化研究将成为未来重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的机制探索及预测模型优化,同样是未来需攻克的关键挑战。需通过多组学数据与临床特征结合,建立更精细的疗效预测体系,以实现精准分层治疗。


直播回放[02_07_37][20250320-145039].png


 郭红教授话题讨论


会议总结

会议尾声,刘占举教授高度评价了国内专家通过ECCO平台展现的各项学术成果以及本次活动中的深度分享交流。他强调,通过ECCO会议等国际学术盛会,国内IBD管理理念与技术正加速接轨全球,最终惠及患者长期获益。刘占举教授特别感谢与会专家的倾力支持,并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协作,共同推进中国IBD诊疗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