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哪些情况会导致胰脂肪酶升高?

2022-12-1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胰脂肪酶升高相关疾病


1.急性胰腺炎(AP)


脂肪酶现已取代淀粉酶,成为AP的首选生物化学指标。AP时,产脂肪酶的胰腺腺泡细胞通透性增加,循环血中脂肪酶维持在较高水平。血清脂肪酶通常在AP发作后3~6 h升高,24 h内达到峰值,并且维持高水平状态长达2周。与淀粉酶相比,脂肪酶的诊断时间窗更广,诊断AP的灵敏度更高。同时由于脂肪酶主要由胰腺产生,因此其诊断AP的特异度也更高。2005年英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建议将脂肪酶用于诊断AP,国际胰腺病学协会指南建议优先选择血清脂肪酶诊断AP。同样地,日本急性胰腺炎管理指南建议诊断AP时应始终依据血清脂肪酶水平,仅在难以进行脂肪酶测定的情况下才建议检测胰腺淀粉酶。美国胃肠病学院发布的急性胰腺炎治疗实践指南建议,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均可用于诊断AP,但应优先选择检测脂肪酶。而2016年加拿大急性胰腺炎治疗实践指南得出结论,仅对怀疑患有AP的患者进行血清脂肪酶检测,且血清脂肪酶水平增加3倍方可诊断。


血清脂肪酶与淀粉酶比值(LAR)可用于鉴别酒精性与非酒精性AP。在酒精性AP患者中,血清脂肪酶的诊断灵敏度高于淀粉酶,为85%~100%。1991年,首项关于LAR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例患者,结果表明LAR >2提示诊断为酒精性AP。几项回顾性研究发现,LAR超正常值5倍可提示酒精性AP(灵敏度31%,特异度100%)。另一项研究发现LAR比单独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脂肪酶或淀粉酶诊断胆道梗阻性AP的灵敏度更高(96%)。但LAR在确定病因上的有效性尚存疑问。有研究认为,LAR与AP的病因无关,LAR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对确定AP的病因无效。


2.腹部肿瘤


血清脂肪酶水平升高可能与腹部肿瘤有关。脂肪酶水平降低至接近于零可能作为胰腺癌的潜在预警分子。研究发现约50%胰酶升高的患者MRCP可显示出胰腺病变,其中约3.1%为胰腺癌,11.3%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LAR可用于判断早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LAR值越高,预后越差。肝脏疾病致血清脂肪酶升高主要是胰蛋白分子在肝脏中的分解代谢过程被破坏,导致脂肪酶的异常积累。Pezzili等报道约29%的肝硬化患者伴脂肪酶升高(>正常值1倍)。脂肪酶升高也可在肝细胞癌患者中检测出。


3.泌尿系统疾病与炎症性肠病


血清脂肪酶的升高与泌尿系统疾病存在关联,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脂肪酶常升高。研究发现非胰腺相关性脂肪酶升高(>正常值3倍以上)的主要病因为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由于脂肪酶由肾脏滤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脂肪酶可升高。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时肾脏低灌注,脂肪酶清除减少,从而导致血清脂肪酶水平升高,约8.7%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肪酶较正常值升高3倍以上,同时CT显示胰腺正常。2型糖尿病患者可伴随无症状的脂肪酶水平升高。


4.新型冠状病毒病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导致2019新冠病毒病(COVID-19)持续流行,引发全球性健康危机。研究发现,COVID-19可累及胰腺,COVID-19患者中血清脂肪酶水平越高,其预后越差。


5.其他


血清脂肪酶升高通常在危重患者中发现,与长时间住院有关,但并没有增加疾病严重性或病死率,胃肠外营养者更常见,少数患者符合AP的标准。脂肪酶升高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转氨酶),对腹部外伤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有文献报道,1例29岁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血清脂肪酶升高,经治疗后,脂肪酶水平恢复正常,但具体机制不明。引流液脂肪酶升高3倍可预示术后胰瘘的发生,但仅凭脂肪酶升高不足以确诊。


1996年,一种慢性的缺乏胰腺疾病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下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胰淀粉酶和胰蛋白酶良性升高被定义为Gullo综合征。Galassi等分析了良性高胰酶血症患者5 d内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的波动情况,大约75%的良性高胰酶血症患者存在脂肪酶、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升高,7%的患者仅有脂肪酶升高,6%的患者仅有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升高。可见,胰脂肪酶升高水平最突出。对于怀疑患有Gullo综合征的患者,应在初次就诊后第3、6、12、24个月检测胰酶。此外,应在确诊前第0、12、24个月进行EUS和MRCP检查。一致的证据表明,胰酶持续升高超过2年且胰腺CT和(或)MRCP扫描阴性的无症状受试者与良性高胰酶血症相关。


药物相关性胰脂肪酶升高


致AP相关药物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等可导致脂肪酶升高。此外,羟考酮可使Oddi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胰管压力暂时升高,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可短暂升高。


作者:朱惠云

内容节选自《胰脂肪酶升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推荐阅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