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目前应用的青霉素类药物有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等。此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剂,抗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此类药物与细菌细胞壁中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导致细菌细胞壁出现缺损状态,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最终杀死细菌。
青霉素类药物的药动学特性比较见表。
表 青霉素类药物的药动学特性
药物名称 | 药峰浓度 |
青霉素G | 肌内注射100万Μ,约为12μg/ml;5分钟内静脉注射500万Μ,约为400μg/ml |
苯唑西林 | 口服1g,11.7μg/ml; 肌内注射0.5g,16.7μg/ml; 静脉滴注0.25g,9.7μg/ml |
氨苄西林 | 口服0.5g,5.2μg/ml;肌内注射0.5g,12μg/ml;静脉注射0.5g,17μg/ml |
阿莫西林 | 口服0.25g,5.1μg/ml;肌内注射0.5g,14μg/ml;静脉注射0.5g,42.6μg/ml |
美洛西林 | 肌内注射1g,35~45μg/ml;静脉滴注4g,254μg/ml |
哌拉西林 | 肌内注射1g,52.2μg/ml;静脉滴注1g,58μg/ml;静脉注射1g,142.1μg/ml |
药物名称 | 达峰时间 | 半衰期 |
青霉素G | 肌内注射,0.5小时;5分钟内静脉注射,5分钟 | 0.5小时 |
苯唑西林 | 口服,0.5~1小时;肌内注射,0.5小时;静脉滴注,3小时 | 0.4~0.7小时 |
氨苄西林 | 口服,2小时;肌内注射,0.5~1小时;静脉注射,15分钟 | 1.5小时 |
阿莫西林 | 口服,2小时;肌内注射,1小时;静脉注射,5分钟 | 1~1.3小时 |
美洛西林 | 肌内注射,0.5~1小时 | 1~1.5小时 |
哌拉西林 | 肌内注射,0.71小时 | 0.6~1.2小时 |
药物名称 | 蛋白结合率 | 肾脏排泄率 |
青霉素G | 45%~65% | 75%(用药后6小时) |
苯唑西林 | 90%~94% | 口服23%~30%; 肌内40% |
氨苄西林 | 20%~25% | 口服20%~60%; 肌内50%; 静脉70% |
阿莫西林 | 17%~20% | 80%(用药后6小时) |
美洛西林 | 16%~42% | 55%~60%(用药后6小时) |
哌拉西林 | 17%~22% | 49%~68% (用药后12小时) |
药物名称 | 胆汁/血药浓度比值 | 脑脊液穿透 | β-内酰胺酶 |
青霉素G | 0.5 | 不易 | 不稳定 |
苯唑西林 | 0.2~0.4 | 不易 | 不稳定 |
氨苄西林 | 1~2 | 较少 | 不稳定,加用克拉维酸或舒巴坦增强本品对产β-内酰胺酶株的抗菌活性 |
阿莫西林 | 1.1 | 较少 | 不稳定,加用克拉维酸能增强本品对拟杆菌属、军团菌属、诺卡菌属、类鼻疽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 |
美洛西林 | 1~10 | 较少 | 不稳定 |
哌拉西林 | 1~15 | 较少 | 不稳定,加用他唑巴坦增强本品对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等产β-内酰胺酶株的抗菌活性,但不能增强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 |
来源:人卫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