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3月25日,由和黄医药举办的“呋喹替尼上市5周年暨消化肿瘤高峰论坛”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成都六地线下同步召开。会议邀请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全国各地多位领域内顶级专家共同参会,就我国消化肿瘤领域研究现状、进展和未来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从前沿数据落地到真实世界实践,从尚待满足的临床需求到后续探索方向思考。本文与您共同回顾会议精华,共享学术盛宴。
主会场:群英荟萃 隆重启幕
会议伊始,主席团简短致辞,对消化道肿瘤防治任务之艰巨发表正面见解,对业界当前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更对未来发展提出寄语和希望。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和黄医药一直致力于中国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未来仍将聚焦于创新和研发,以及学术合作与交流,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
图3 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
这一环节主要探讨自2010年贝伐珠单抗获批肠癌适应症,到2018年呋喹替尼成功获批上市,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三线治疗[1],抗血管生成在晚期肠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奠定了基石性地位,并成为多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支柱,为晚期肠癌患者平均OS从不到20个月到40个月[2]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治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波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汪华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洪教授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从诸多循证证据演变的角度,分析了前线VEGF和EGFR的左右半之争,以及三线小分子抗血管生成TKI相较化疗带来的疗效。
综观FIRE-3[3]和80405[4]二大靶向药物头对头的经典研究、以及在2022 ASCO上发布的STRATEGIC-1研究[5],晚期肠癌前线治疗中对于急需快速缩瘤的左半RAS/BRAF野生的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除此以外,对于RAS/BRAF突变以及更加期待长期生存获益的晚期肠癌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为大部分晚期肠癌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
而在晚期肠癌患者三线治疗方案中,以REVERCE研究[6]为代表的序贯研究证实了三线chemo-free先使用小分子TKI,进展后化疗再挑战,比反之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获益。此外,小分子TKI也存在异质性,综观呋喹替尼FRESCO[7]和FRESCO-2研究[8],呋喹替尼的疗效不受前线贝伐珠单抗治疗比例的影响,证明了呋喹替尼在可延续抗血管生成的全程获益。
对于前线抗VEGF大分子单抗耐药这一难题,抗VEGF小分子TKI可发挥其多靶点优势,抑制肿瘤血管旁路激活,重新激发肿瘤微环境,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新思路。同时,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或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在李进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中,“幸福组合”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方案研究结果提示,呋喹替尼5mg间歇治疗组显著提高MSS/pMMR型晚期肠癌患者mOS至20个月,mPFS至6.9个月,DCR至100%[9]。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结直肠癌前线及后线治疗中,均有多项研究布局,期待未来能够为结直肠癌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围绕晚期胃癌二线靶向治疗的进展与突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晓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妙珍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莺教授、南京市鼓楼医院魏嘉教授,以及四川省肿瘤医院陈小东教授发表了真知灼见。目前,中外各大权威指南对于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策略明确;但二线仍以单药化疗为主,疗效有待提高。呋喹替尼高度选择性抑制VEGFR-1/2/3,研究显示联合紫杉醇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在胃癌PDX模型[10]中显著增强抗肿瘤效应;II期研究显示呋喹替尼可增加紫杉醇的药物暴露量,ORR达25.9%,DCR为66.7%,中位OS为8.5个月,中位PFS为4个月[11]。呋喹替尼二线治疗胃癌的FRUTIGA中国III期研究[12]也已取得阳性顶线结果,进一步提示呋喹替尼用于胃癌的疗效,未来有望交出一份兼顾疗效、安全性和药物经济学的答卷。
围绕抗血管生成在晚期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和询证证据,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涵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建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邹燕梅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李晟教授,以及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冯燕教授形成了高度一致的理论见解与临床经验。抗血管生成是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中的关键一环[13],血管生成是胃肠消化道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因素,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发生和生成,同时调节肿瘤微环境,帮助增强化疗药物和免疫药物抗肿瘤活性,以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14-17];呋喹替尼等小分子TKI具有直接作用于胞内、半衰期短、耐药风险较低的优势[18-19]。
抗血管生成在晚期肠癌患者全程管理中的获益也已被一系列经典循证研究所证实,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RAINBOW[20] & RAINBOW-Asia研究[21]结果显示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显著降低一线化疗后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进展或死亡风险;呋喹替尼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和逆转化疗多重耐药协同增效,其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缓解良好,上述研究将在即将公布终期数据的FRUTIGA III期研究[12]中进一步验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贾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崔越宏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冬良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王姿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文蔚教授则带我们将视线投向现实,关注从前沿数据到真实世界实践的“落地”情况。作为首个由中国本土药企研发、在中国本土病人中启动临床研究并且由中国本土研究者共同合作开发出的抗癌靶向药,呋喹替尼在中国医药创新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呋喹替尼真实世界研究最新进展表明,无论在无对照臂[22-25]或有对照臂(对照其他VEGF-TKIs)[26-27]研究中呋喹替尼均为研究对象提供了生存获益。
在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TKI药物为患者带来一定的疗效。综合呋喹替尼在我国mCRC领域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22-27],呋喹替尼疗效和安全性与III期临床FRESCO研究一致;与其他小分子TKI对照的RWS表明呋喹替尼为患者带来了PFS获益[26-27];在联合疗法方面,呋喹替尼联合免疫带来更优异的DCR和PFS,帮助我国mCRC患者进一步延长生存获益[27]。
着眼于呋喹替尼在临床实践上的“落地”:FRESCO Hybrid[26]等多项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呋喹替尼用于晚期肠癌三线治疗带来了生存获益。此外,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团队的呋喹替尼单药进展后序贯联合免疫,获得了超过一年的PFS[25],显示在对呋喹替尼敏感的患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从联合治疗中持续获益,这也再次验证了呋喹替尼的抗肿瘤活性。
巅峰对决——实战尽显实力 碰撞学术火花
除了行业权威高屋建瓴的循证解读,各地同行的经验交流同样精彩纷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MDT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就晚期结直肠癌综合诊疗病例展开热烈讨论;甘肃省肿瘤医院MDT团队与辽宁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对晚期胃癌伴多部位转移的治疗新探索积极交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MDT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MDT团队以《肠肠久久,肺同凡响》为题分享经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与宁波市第二医院MDT团队的《一波三折的肠癌肝转移治疗》讨论引人入胜。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为我们带来胃癌病例分享;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MDT团队则就肠癌肝转移病例进行了讨论。四川省肿瘤医院张音洁教授分享了一例乙状结肠癌肝肺转移病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DT团队带来了呋喹替尼+雷替曲塞+替吉奥治疗mCRC病例分享。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与安徽省立医院MDT团队围绕晚期肠癌病例展开热烈谈论;江西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则与福建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则带来了晚期结直肠病例分享。
呋喹替尼上市5周年暨消化肿瘤高峰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呋喹替尼上市5年来在学术领域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的进步也令与会专家印象深刻。期待呋喹替尼基于FRESCO-2研究结果,能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更多地区在晚期肠癌治疗的适应症,成为我国"出海"成功的第一个实体瘤领域的小分子TKI;也期待呋喹替尼在胃癌,子宫内膜癌,肾癌等其他适应症领域再获突破。5年蓝缕自不言,而今迈步从头越,期待呋喹替尼在未来的5年惠及更多领域的患者,为我国以及全球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临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药物呋喹替尼胶囊获批上市.Retrieved September 5, 2018,
[2]Pohl M, et al. Dig Dis. 2016;34(5):574-9.
[3]Tejpar S, et al. JAMA Oncol. 2017 Feb 1; 3(2): 194–201.
[4]overall survival by biologic (right sided primary )
[5]Chibaudel B, et al. , et al. ASCO. 2022. Abstr No. 3504.
[6]Shitara K, et al. Ann Oncol. 2019;30(2):259-265.
[7]Li J, et al. JAMA. 2018 Jun 26;319(24):2486-96
[8]Dasari A,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2;33:S1391-S1392.
[9]Ye Guo.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22. 12. 004
[10]Sun Q,et al. Cancer Biol Ther. 2014;15(12):1635-45
[11]Xu RH, et al. 2017 ASCO abstract 128.
[12]Xu RH, et al. Cancer Communications. 2022;1–4.
[13]Hanahan D. Cancer Discov. 2022 Jan;12(1):31-46.
[14]Jászai J, Schmidt MHH. Cells. 2019 Sep 18;8(9):1102.
[15]Jin KT, et al. Life Sci. 2020 Jul 1;252:117647.
[16]Hashemi Goradel N, et al. J Cell Physiol. 2018 Apr;233(4):2902-2910.
[17]Garcea G, et al. Eur J Cancer. 2004 Jun;40(9):1302-13.
[18]刘星洲, 等. 医学综述. 2017;23(15):2972-2977.
[19]孙利英, 等. 肿瘤防治研究. 2021;48(12):1135-1142.
[20]Wilke H, et al. Lancet Oncol. 2014 Oct;15(11):1224-35.
[21]Xu R,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Dec;6(12):1015-1024.
[22]Tang W,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Sep 20;38(27):3175-3184.
[23]Qin S, et al. J Clin Oncol. 2018 Oct 20;36(30):3031-3039.
[24]Falcone A, et al. J Clin Oncol. 2007 May 1;25(13):1670-6.
[25]2022 ESMO GI. Abstract # 536.
[26]2021 CSCO : oral FRESCO Hybrid
[27]Liying Sun, et al. Front. Oncol(2021).11:75488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