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今年的ESC上公布了EAST-AFNET4研究的结果。该研究历时5年余,共纳入了135个中心的2789名患者,主要的研究设计思路是希望证明对于房颤患者,尽早进行积极节律控制,可以带来临床获益。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剑教授对本研究进行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李剑教授
对于房颤患者的治疗,是否需要积极的节律控制,一直存在争议。国际上在RACE以及RACE-Ⅱ研究之后,还进行过AFFIRM研究,均提示对房颤患者,进行积极的节律控制的临床意义不大,预后与控制心室率的患者相同,同时还增加因为积极用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因此,至今,房颤导管消融的Ⅰ类推荐人群,仍然是药物控制不佳的症状性房颤患者。在临床上,的确发现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患者左心房重构更加明显,房颤从初发到阵发到持续,最终发展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此时患者心功能更差,临床事件也明显增加。随着年龄等其他因素的变化,患者往往需要积极的治疗,长期抗凝的出血风险也更大。理论上,对初发的房颤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改变房颤的病理生理进展。
EAST-AFNET4研究正是为了证实上述假说。研究人群为初发的房颤患者,联合药物和导管消融,进行积极节律控制的干预,对照人群使用目前指南推荐下的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的依据主要是2010版的《ESC房颤治疗指南》。
该研究主要终点是房颤相关的临床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卒中,因为心血管疾病原因的住院,包括心衰加重和急性冠脉综合征,还有个共同一级终点是患者每年的住院天数。主要的安全性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和控制节律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两组人群的治疗差异巨大。早期节律控制组,94.8%的患者接受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导管消融治疗,而且在随访中,15.4%的患者调整了用药;到第2年时,65.1%的患者仍然接受节律控制的治疗。因此,窦性节律维持比例较高,在2年时,82.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而常规治疗组,入组时95.8%的患者未接受节律控制的治疗,在2年时,仍然有85.4%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该组窦性节律的维持比例较低,在2年时,仍然维持窦律的患者仅60.5%。提示进行积极早期干预,有利于窦性节律的维持。两组的抗凝比例分别为88%和90.9%,治疗充分。
在经过平均5.1年的随访后,发现积极节律控制组有249人(3.9人/100人年)出现主要终点事件,而常规治疗组有316人(5.0人/100人年)到达主要终点,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HR 0.79,95% CI 0.66~0.94,P=0.005);两组的年住院天数接近(分别为5.8±21.9和5.1±15.5天,P=0.23),主要的安全性终点也相近。在2年时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左室功能也未出现明显差异。尽管在控制节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方面,早期节律控制组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9%和1.4%)。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对新发的房颤患者,进行积极的节律控制,来维持窦性心律,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纵观EAST-AFNET4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两点思考:
一、对初发的房颤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节律控制是可行的,维持窦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研究中,积极控制组的患者,在24个月时,82%的患者仍然可以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这种节律的良好控制,主要得益于较高的导管消融手术比例。转复为窦性心律也带来了终点事件的减少,提示房颤患者维持窦律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房颤的发生具有左房的病理生理基础,此研究也证实对左心房进行组织学改良可以带来临床获益。临床上发生过房颤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至少一次积极的、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导管消融手术,并进行药物治疗。
二、即使是初发的房颤患者,进行长期积极的节律控制治疗也是困难的
积极的节律控制,意味着对患者进行消融以及严格的药物治疗。消融的操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积极、严格的药物治疗,也可能带来副作用。研究发现,积极节律控制组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射频消融相关不良反应)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积极治疗也意味着严格随访,患者的就医、用药频次增加,对症状并不明显的患者,尤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该研究的失访率偏高,积极节律控制组的年失访率为9%,常规控制组为6.6%。
导管消融治疗、长期积极抗凝以及上游药物干预是房颤治疗的三大基石。EAST-AFNET4研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并没有很大改变,副作用也一如既往的存在。但是EAST-AFNET4研究比此前进行的节律控制v.s室率控制比较研究更加先进,主要体现在导管消融和抗凝治疗上。近年来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器械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治疗,并发症更少,隔离更加确切,疗效更高;另一方面,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控性高,出血少,患者依从性更高,研究中,各组卒中的发生率都非常低,实际增加了临床获益。
该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对于初发的房颤患者,立即进行积极治疗是有价值的,维持窦性心律可以带来临床获益。对于房颤患者,干预应该越早越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