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患病人数超过1亿的慢性肾脏病,我们如何预防? 刘志红院士谈慢性肾脏病的三级预防

2020-03-1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世界肾脏日慢性肾脏病

WKD_twitter_banner.png

据世界肾脏日官方资料显示:在高收入国家,透析和移植的费用占每年医疗保健预算的2%~3%,而使用这些费用的人数仅占国家总人口的不到0.03%。 

在中国,根据“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病率分别为402.18/百万人和39.95/百万人;2015年透析患者的医疗总支出为4.29亿元人民币,其中76.6%由医保报销,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仅占所有医保患者的0.16%及0.02%,但总支出却分别占到2.1%和0.3%。

通过预防慢性肾脏病(CKD),预防肾衰竭,可以减少这些医疗成本,让更多人享有肾脏健康。

2020年3月12日是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从预防到诊治”,强调预防性干预的重要性。

那么,CKD的预防方式主要有哪些?在我国,CKD的预防实施得如何呢?我们采访了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志红院士

2.jpg

刘志红 院士 

一组数据了解我国CKD的患病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CKD患病率约为10.8%,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CKD和尿毒症的主要病因

2019年发布的“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肾病(DKD)正在取代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CKD住院患者的最常见病因。然而,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我国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足50%。

此外,我国不同地区CKD的病因和患病率也不尽相同。例如,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的CKD患病率为18.3%,明显高于东部(8.4%)和南部(6.7%);在城镇居民的CKD住院患者中,病因为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者分别占到32.7%和23.0%;而导致农村CKD患者住院的前三位病因则分别是梗阻性肾病(21.4%)、肾小球肾炎(18.5%)和糖尿病肾病(17.4%)。

面对巨大的CKD疾病负担,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刘志红院士向我们介绍,CKD的预防措施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CKD的一级预防

CKD的一级预防即预防CKD的发生,预防手段主要是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消除和控制CKD的危险因素。

据刘志红院士介绍,目前已知的两个主要的CKD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因此应提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健康的饮食,增加运动,纠正肥胖和营养过剩,降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这两个CKD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对于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通过优化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可以有效预防肾脏损伤的发生。

CKD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一些相关疾病,比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风湿免疫性疾病、多囊肾及其他先天性肾脏疾病;此外,暴露于肾毒性物质或药物、肿瘤、传染病、饮食盐摄入过高、暴露于农药和重金属等也是CKD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管理上述CKD高危人群是预防新发CKD的有效措施。

我们要转变观念,强调预防为主,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健康为中心,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都要担负起健康的责任。”刘志红院士强调。

CKD的二级预防

CKD的二级预防即防止早期CKD病情进展和发生并发症,主要预防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但是,早期CKD患者大多数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面向全民的健康宣教和对高危人群进行CKD筛查,对于疾病的早发现和早诊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已经确诊的CKD早期患者,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就是:规范的专科治疗,定期的随访观察,一体化的系统管理。

刘志红院士建议CKD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肾脏功能和尿白蛋白,而对于那些疾病进展风险较高或检测结果提示疾病有进展趋势的患者者,这个检测频率还应该适当增加。

刘志红院士还给出了一些延缓CKD进展的方法。

  1.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戒烟、规律作息等;

  2. 营养治疗,包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盐的摄入,钙、磷、钾、尿酸等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等;

  3. 控制蛋白尿;

  4. 控制高血压;

  5. 控制高血糖;

  6. 纠正血脂异常;

  7. 纠正高尿酸血症;

  8. 谨慎用药,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CKD患者的用药剂量,避免使用潜在肾毒性药物;

  9. 合理使用中医中药治疗。

除了以上提到的CKD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的预防措施,刘志红院士还特别提到,我国临床医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优化了CKD患者的就医流程和管理,为完善CKD二级预防提供了保障。

CKD的三级预防

CKD的三级预防即延缓晚期CKD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主要手段是对CKD晚期患者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包括管理尿毒症的症状,防治严重并发症(如贫血、心血管疾病、矿物质和骨异常、酸中毒、感染及心理疾患等),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依据患者的个体病情,参照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医生会对早期CKD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包括:① 贫血的防治;②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③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CKD-MBD)的防治;④ 酸中毒的防治;⑤ 感染的防治;⑥ 肾脏替代治疗[当患者出现尿毒症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8 mL/(min•1.73 m2) 时,应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相互关联,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常常累及肾脏,而肾脏病的存在又可进一步加重上述疾病的进展和病死率,在治疗上也有交叉和掣肘。因此,在肾脏疾病的各级预防中要提倡重大慢病的多学科联防联控,加强交流和合作,提高重大慢病的整体防治水平。”刘志红院士强调。

我国CKD防治工作还可以从这些方面下工夫

回顾近十年来中国CKD的防治,我们欣慰地看到,随着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高、医改深化和“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应用,我国CKD三级预防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提升。

刘志红院士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CKD防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医保可及性、充分性的提高,CKD三级预防覆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在肾脏病学界专家们及行业学会的共同努力下,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指南,对不同人群CKD的防治进行了规范。

但刘志红院士也同时指出,由于不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城乡居民医保差异等原因,不同地区CKD三级预防实际开展情况差异较大。

刘志红院士提醒,目前我国CKD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众对CKD危害性和疾病特点的认识仍普遍欠缺。

对策:应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针对肾脏疾病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 我国肾脏病的诊治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和地方差异。

对策:应借助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协同研究网络,推动CKD诊疗规范和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医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从而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和下沉,提高肾脏病专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现有的医疗数据管理缺乏标准,质量不高,无法统一整合。

对策:建立科学规范的CKD管理模式。CKD多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延缓肾功能恶化和不良预后需长期随访和干预,为患者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意义重大。目前现有的医疗数据管理缺乏标准,质量不高,无法统一整合,不利于不同医疗机构的慢病随访数据共享和应用,亟需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已有的医疗网络建立统一的CKD患者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CKD诊治水平,提高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能力,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减轻国家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采写,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