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最新!植入ICD后室速反复发作,消融时机怎么选?PARTITA试验解读

2022-04-06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心律失常原创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时机是否影响预后? 
PARTITA试验解读

联勤保障部队980医院  王冬梅

 

PARTITA试验是一项2期、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方法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患者(包括猝死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从最初的观察阶段开始,直到ICD第1次适当电击治疗为A期。此后,患者随机按1:1分配到消融组(ICD电击治疗后的2个月内行导管消融治疗)或标准治疗组,随访24.2 (8.5~24.4)个月为B期。消融组中5例患者拒绝接受手术,标准治疗组1例在随机化9个月后因电风暴接受消融治疗。在B期,胺碘酮只被允许作为室性心动过速(VT)风暴后到消融的桥接治疗。


主要终点:

A期是ICD第1次对VT的适当电击治疗。  

B期是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或心衰恶化导致的住院率)。


次要终点:

①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

②持续反复发作VT和室性颤动(VF);

③合适的ICD治疗;

④心律失常电风暴。

 

结果

2012年9月至2021年7月,共纳入来自16个中心的517例患者。入组时的中位年龄为67.3±10.7岁,449例(87%)患者为男性。21% (n=107)的患者为二级预防,CRT-D占24%,78%为缺血性心肌病。


A期平均随访2.4年,517例患者中,246例(48%)有室速发作,154例 (30%)ICD进行了VT治疗,56例(11%)ICD进行了VT的第1次适当电击治疗。在56例接受电击治疗的患者中,有49例(88%)接受了ATP治疗。在二级预防患者中,50%的患者没有VT发作。一级预防患者ICD电击发生率为0.30[95%置信区间(CI) 0.22~0.40] /患者月,二级预防患者为0.34 (95%CI 0.18~0.56) /患者月,总发生率为0.31 (95%CI 0.23~0.40)/患者月。室性心律失常比例与ICD治疗方法见表1。A期中,37例患者中有3次卒中、65次心衰恶化住院事件。45例死亡,15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11人死于心脏病心衰恶化;21例为非心源性死亡;9例为原因不明。在单变量分析中,即便ATP治疗成功的终止VT发作,亦可增加4%的ICD电击风险[调整后风险比(HR)为1.04;95%CI 1.02~1.06;P< 0.001]。

 

表1 A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器械治疗

图片5.png

*n (%)

†VT episodes in the VT1 monitor zone (<167 bpm as reported in the Supplemental Material). All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subsequent ICD reprogramming.

Abbreviations: ATP, antitachycardia pacing



B期平均随访24.2个月,56例中有47例(84%)接受过ICD电击治疗。47例被随机分为消融治疗组(n=23)和标准治疗组(n=24) ,平均年龄为68.4±9.3岁,81%既往有心梗病史,74%的患者为SCD的一级预防。

消融组与标准治疗组比较主要终点事件显著减少[1例(4%)对10例(42%),P=0.010]。在排除非心脏性死亡后,也观察到差异[1例(4%)对6例(25%),P=0.053)。 

在次要终点中(表2),全因死亡率和电击后VT复发率在消融组均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有减少的趋势。两组患者在心衰恶化住院率、VT发作率、ATP成功治疗后VT复发率及电风暴率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治疗组所有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患者均有VT复发和接受ICD治疗。 

B期患者中,标准治疗组死亡8例,其中2例分别在住院的第5和10天死于心力衰竭,1例在医院外发生了心脏骤停,3例死于非心脏原因(2例因恶性肿瘤—皮肤肉瘤和鳞状细胞癌,1例败血症),2例死亡原因不明。


表2 消融和标准治疗组发生次要终点的患者比例

图片6.png

*n (%)

Abbreviations: ATP, anti-tachycardia pacing; VT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s; HF, heart failure.

 

解读

因SCD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植入ICD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由于VT反复发作导致ICD频繁干预,特别是多次电击治疗,给患者心理和生理上均带来较大的损伤。既往研究表明,ICD电击治疗的数量与死亡率呈正相关。目前指南明确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为ICD植入后VT反复发作及ICD电风暴患者Ⅰ类适应证,但并未对偶有ICD电击治疗患者进行预防性导管消融的推荐。


PARTITA试验的特点是结构性心脏病患者,ICD植入后首次电击治疗即行导管消融治疗,并是首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试验显示了可喜可贺的结果,对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VT植入ICD的患者,在2年的随访中,95%的消融组患者无死亡或心衰恶化,而对照组为57%。反复VT电击治疗消融组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9%对 42%)。


本试验的结论是,在首次ICD电击后对室速行消融治疗的净效益优于其他时机。鉴于此结果,使临床医师增加了管理结构性心脏病植入ICD患者的新思路,对经历过ICD电击治疗的患者可以更积极地考虑导管消融治疗。此外本试验还发现,每一次ATP干预都会增加4%的电击风险,因此,过多的ATP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这一问题也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虽然本试验的主要终点事件明显减少,但还有以下问题值得商榷:


1.本试验选择ICD第一次电击作为导管消融治疗的时间点还需进一步考证,因为尚不知患者为偶有电击还是频繁电击的发生者?PARTITA试验中,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平均电击治疗发生率为0.30 ~0.34 /患者月。在B期中,对照组有50%的患者没有VT反复发作,因此,无法得知导管消融对偶有电击患者的益处是多少?安全性如何?尚需要进一步对其他时间结点行头对头的临床试验研究。


2.众所周知结构性心脏病VT消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术者和术式不同,手术成功率的差异很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不同。PARTITA试验虽无并发症发生,但例数太少(18例)不足以说明问题。在B期中,消融后仍有1/3患者VT复发,而对照组为1/2患者,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了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消融的难度及成功率。


鉴于以上问题,预防性导管消融还不能作为结构性心脏病植入ICD后第1次接受电击患者的常规治疗,尚需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

作者简介
微信截图_20220406162151.png
王冬梅

联勤保障部队980医院  教授

王冬梅,联勤保障部队980医院终生成就专家,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女医师联盟常委,河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等多种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论坛报原创,转载须授权


推荐阅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